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5版
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 阶段性特征、困境及发展路径
  
(二)聚焦生态优先发展
 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守护西藏绿水青山。首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传感器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精准掌握生态变化情况。其次,推进生态保护工程精准实施,在草原退化区域,依据不同退化程度,因地制宜采取补播改良、围栏封育、鼠虫害防治等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开展针对性的生态补水、植被恢复、栖息地修复等项目,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立足西藏生态优势,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加大太阳能、水能、风能开发力度,加大储能项目的研发和建设支持力度,发展储能产业,解决能源消纳与输送难题,提升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效率与稳定性 。 [ 3]在雅鲁藏布江等流域,合理规划梯级水电站建设,优化水能资源利用,打造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有机种植、养殖模式,建立生态农产品认证体系,培育“绿色”“有机”品牌。依托生态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夯实西藏本土人才根基,为城镇化提供坚实人力支撑。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配置,健全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选派优秀城镇教师支教帮扶,提升农牧区教学质量。同时,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依据西藏产业特色开设藏医药炮制、旅游服务、清洁能源运维等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鼓励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发,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人才实用性与创新能力,服务本地发展。
  制定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针对新兴产业、关键领域人才需求,实施精准引进。聚焦数字经济,引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专业人才,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聚焦生态保护,吸引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领域专家,强化生态治理技术支撑,激发创新活力,为城镇化注入新动能。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具体体现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因此,全力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城镇吸引力与幸福感。加快川藏铁路剩余路段建设,加密公路网络,尤其是边境地区、偏远农牧区公路建设,提高公路通达性与抗灾能力。推广分布式能源应用,在农牧区推广户用太阳能、小型风电系统,提升供电可靠性与稳定性。
  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推进5G网络向农牧区延伸,普及农村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在城镇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在农牧区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流动文化服务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挖掘、传承、创新藏文化,举办民俗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以优质公共服务赋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总之,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需因地制宜、统筹谋划,以产业为引擎、生态为底色、人才为支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保障,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迈向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美好未来。
  注释
  ① 参考嘎娃白玛,卓玛七林.从牦牛毡房到现代新城[N].西藏日报(汉),2025-06-17(01)。
  ② 数据来源:2024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xizang.gov.cn/zwgk/zfsj/ndtjgb/202504/t20250410_472331.html。
  参考文献
  [1]张琳.我区交通运输事业继续跑出“加速度”[N].西藏日报(汉),2025-01-09(05).
  [2]方创琳,李广东.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与渐进模式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294-305.
  [3]周静.“十四五”时期推进我国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西藏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22(12):47-49.
  作者简介
  
郑圆圆 中共山南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
  李 园中共山南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