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2版
农村老年助餐服务何以为继?— —基于浙江省山区县K县农村多案例分析

  助餐服务是“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也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

高龄老人和独自生活的纯老家庭对助餐服务的需求较高。但在助餐点发现,实际用餐的老年人并不多。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农村老年人支出的大多数是“生存型消费”,用餐停留在“吃得饱”层次上,较少考虑“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等营养均衡问题;二是受养老经济水平和用餐观念等影响,农村老年人消费观念偏传统务实,支付助餐服务费用意愿不强。这个问题部分城市社区也存在,有学者对北京市73家助餐点调查发现,由于老年人对价格敏感,加之用餐需求不稳定,很多企业助餐难以维系。[3] 对此,在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前,要深入调研农村老年群体用餐需求和费用预期,掌握其有效需求。
  (二)资源赋能
  认识农村老年助餐服务问题,需要将其置于农村发展的特定时空场域。农村资源禀赋影响着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包括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本,这些直接关系到老年助餐服务供给的能力及可持续性。农村的物质资源包括场地、设施和资金等最基本的保障,物质资源一方面来自农村自身的资源,包括村集体经济情况和硬件设施建设情况;另一方面来自外部资源的输入,例如政府投入和社会捐赠等。村庄的文化资源包括孝老敬老文化和村民内部信任程度等,这些是推进助餐服务供给的重要动能。资源禀赋是行动者采取行动的物质基础,对此,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需要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三)主体运营
  伴随乡村社会转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越发超出村社集体的自主供给能力。[ 4] 但农村养老受限于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引入的不完善,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政府承担繁重的兜底责任,导致其运行的可持续性基础薄弱。[5 ]即使在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政府一次性投入比较多,很多项目依然没有持续运营下去,例如普惠性的老年食堂服务难以持续。[ 6]因此,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需要关注主体的互动和资源的整合。 [7 ] 社会参与在专业化、个性化、市场调节等方面具有优势,灵活性较强;而政府主导则具有资源多元、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具有稳定性。[8] 老年助餐作为一项民生项目,需要充分发挥不同供给主体的优势。
  浙江省山区县K县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模式的案例比较
  K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该县属于劳务输出大县,全县三分之一人口外出就业。根据“七普”数据, K县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28.61% ,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均为18.7%)9.91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20.25%,高于全国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