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4版
农村老年助餐服务何以为继?— —基于浙江省山区县K县农村多案例分析

  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兴起的重要驱动力是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推动的结果

  口718人,该村集体经济薄弱,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3万。村民大多外出创业或务工,常住人口277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192人。为统筹做好助餐服务工作,C镇人民政府与W养老机构合作,打造中央厨房,以8元/餐(1荤2素)的标准,为周边9个行政村64名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CT村位列其中。60-79岁的村民自付6元,县级补贴2元;80-89岁的村民自付2元,县级补贴2元,村级补贴4元;90岁及以上的村民自付1元,县级补贴2元,村级补贴5元。CT村每天需要送餐的人数比较稳定,基本是9个人。送餐人员由村低保户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
  CT村通过C镇政府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由养老机构为周边村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解决村庄单独运营老年食堂的人力和资金成本问题,也能够精准服务村里的刚需老年群体,这种模式突破农村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二元化供给的局限性。
  (四)助餐服务模式比较与审视
  在需求多样化、资源禀赋差异化、主体进场现实化的农村区域,仅依靠某一种模式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不现实。K县WS村的村集体自营模式、XJ村的市场主体承运模式和CT村的养老机构配送模式等老年助餐服务案例,都是基于老年人需求现状、村庄资源现状,采取不同的主体运营,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进而实现助餐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助餐服务去商品化程度较高,以免费或低收费为主,进而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从K县三个农村的助餐案例可看出其不同模式的适用特点。村集体自营的助餐服务模式特点是:用餐需求较大,村庄内外部资源较丰富,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好,且村庄的孝老敬老文化较为浓厚。例如,WS村老年助餐服务供给能实现可持续,不仅有村庄孝老敬老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影响,还有乡贤能人等主体的投入和贡献,以及低龄老年人和村干部的积极参与。助餐服务让村民产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又进一步激励其他村民和乡贤等主体的参与。市场主体承运的助餐服务模式特点是:村庄产业发展较好,人流量大,可以满足市场主体经营需求。养老机构配送的助餐服务模式特点是:用餐需求相对较少,村集体经济基础支撑不强,资源禀赋条件相对不足,主要满足特殊和困难老年群体的刚需。
  结论与讨论
  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兴起的重要驱动力是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推动的结果。农村区域提供老年助餐服务,要全盘考量区域内的助餐需求、村集体经济实力、外部资源投入力度和本村资源赋能程度,同时分析孝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