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2版
中越边境地区来华越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研究— —基于广西、云南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河口口岸

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文化适应开始逐渐发展和繁荣,也从最初的语言习得模型,不断拓展其方法和范围,并转向以个人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该概念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和讨论 。[ 4]关于移民的跨境适应,学者公认的四大跨文化适应模式主要有莱斯加德的U型曲线( U-Cu rve ofCu ltu ralA djustm ent) 、 葛兹的文化变化曲线、路易斯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金( Kim )的适应模式。
  来华越籍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和云南。韦福安发现,越南砍蔗女工通过与蔗农的共同生活和互动强化了文化认同 。 [ 5] 李亚雄研究指出,中越文化相通促使浅度适应容易,但文化资本不足、性别文化、陈规陋习和思想偏见则成为中度和深度适应的障碍[6]。叶春丽关注到,社交媒体对越南女工文化适应有积极促进作用,女工根据工作类型、时间差异策略性使用社交媒体 。 [7]周大鸣调查发现,越南劳工在工作适应和休闲消费适应方面表现良好,中青年劳工在休闲消费适应上优于年长者;年轻女工在交往适应上融入能力更强 。 [8]
  在跨境务工人员适应研究中,多数学者采用田野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也有学者采用了实证方法,但研究样本较小,导致对跨境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程度的判定大多依赖于现实素材和主观判断,缺乏对外籍务工人员整体跨境适应状况客观且全面探讨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中越边境地区外籍务工人员的跨境适应进行大样本实证调查,涵盖生活环境适应、文化制度适应、工作适应、交往适应、心理适应和公共服务体验等多个维度探查,剖析不同工种、代际、地区、性别、社会关系网络、务工时间差异、个人意愿作用下的适应性差异,以期为边疆地区跨境务工安全治理提供参考。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越边疆地区外籍务工人员社会适应及安全治理研究”的调研,通过扎根理论剖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外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的测量维度为:生活环境适应、文化制度适应、工作适应、交往适应、心理适应、公共服务体验。根据六个维度编制问卷,内容包含个人信息、跨境适应量表。其中,量表部分共27题,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设计题目及选项。问卷整体信度系数α为0.984( n=539) ; 各维度信度系数分别为:生活环境适应为0.985、文化制度适应为0.895、工作适应为0.912、交往适应为0.914、心理适应为0.934、公共服务体验为0.935,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经验证性因子分析建模,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 X2/df) 为1.937,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的数值为0.084, CFI、 NFI、 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