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3版
中越边境地区来华越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研究— —基于广西、云南的调查与分析
  
 TLI等各项指数取值趋近或超0.9。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应程度的评分标准可分为五个等级: 1-2分表示极度不适应,2-3分表示不适应,3-3.5分表示浅层适应,3.5-4.5分表示中度适应,4.5-5分表示高度适应。
  (二)访谈设计
  本研究特别邀请了16名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商人、搬运工、售货员、餐厅服务员、酒店经理、花店小工、翻译、导游、代购、小商贩和货运代理等,涵盖散工、厂工、服务性从业者和流动商贩四类职业。在此基础上,围绕“在华工作和生活”的主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三)样本选取与说明
  参考周大鸣对越南劳工的分类方式,农工主要通过非法雇佣形式进入劳务市场,并且在疫情之后,这类雇佣方式受到限制 。[8] 鉴于此,在开展研究时,重点以散工、厂工、服务性从业者以及流动商贩四类群体为主。在选择调查对象时,既全面考量了跨境务工工种的不同分类,又充分关注了人口学特征以及各口岸的实际状况。以下将呈现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分布情况。
  (四)调查实施过程
  调查团队于2024年9-12月,在广西凭祥、东兴、爱店、垌中、硕龙、龙邦等各口岸和云南河口口岸,开展问卷调查、访谈和田野调查。通过面对面填写问卷和访谈,收集越籍务工人员在华务工的适应情况;同时,深入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进行田野调查,观察其日常行为和所处环境等。
   中越边疆地区越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现况
  本研究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全面透视中越边疆地区越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状况。统计显示,中越边境地区外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状况显著高于中等水平( p< 0.001) , 整体处在中度适应状态。不同维度适应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工作适应(M=3.88),公共服务体验(M=3.75),文化制度适应(M=3.75),生活环境适应( M =3.72) ,心理适应( M =3.68) ,交往适应(M=3.39)。下面将分别进行分析。
  (一)生活环境适应分析
  在跨文化接触中,异域空间的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气候等系列变化会带给跨境务工人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