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地区来华越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研究— —基于广西、云南的调查与分析
境和语言,而服务性从业者因具备更强的语言能力,能够与当地朋友和同事建立更深厚的关系,形成活跃的社交网络。
中青年越南务工人员的婚恋社交情况引人关注。部分跨境务工人员在工作、休闲和社交场合中结识异性并发展恋爱关系。然而,由于中越政治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的差异,影响着不同性别劳工在跨国环境中的交往模式和机会。男性越籍劳工与中国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通常只为普通朋友。多数男性越籍劳工认识的中国女性多为年长者,交往主要基于业缘关系。女性越籍劳工与中国男性恋爱和结婚的情况较为常见,有的女性越籍劳工来华务工以嫁中国人为目的,成功者会分享经验并帮助单身或离异的同胞寻找中国对象。有的女性越籍劳工则表示看缘分。在拓展异性社交方面,女性越籍劳工比男性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优势。
(五)心理适应分析
跨文化心理适应以情感反应为基础。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心理适应没有或较少产生负面情绪,如想家、失望、孤独、焦虑、抑郁等。越籍务工人员在中国务工有族缘性人脉资源,但越籍务工人员在遇到空间远隔、文化差异和歧视时会感到孤独和失落,主要是受语言障碍以及文化的差异难以融入所在国社会环境。笔者走访调研发现,已婚劳工因其有家庭支撑、爱人的情感,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容易扛住,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视频等方式聊思乡情绪,在无形中缓解乡思之情,不会像未婚劳工那样产生较为极端的负面情绪。相较之下,未婚劳工在跨境务工过程中心理上遇到的负面情绪较多,一方面他们没有伴侣或亲人,孤独感明显,在华务工过程中难免遇到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初到中国社会时,对所在国家社会环境感到迷茫、无助和失落感,在心理适应方面不足。此外,因他们初来华务工,嫁娶外国人还可能遭遇异民族文化冲突和自身身份认同问题。并且在与华人交友的过程中也会遭遇一定障碍,情感上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值得注意的是,年岁越小,在心理适应度方面不足的劳工比重越高。
(六)公共服务体验分析
公共服务体验对跨境务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涉及交通、社会治安、银行服务和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在公共服务各项体验指标中,越籍务工人员综合评分在3.5分以上,处于中度适应水平。散工工作地点主要分布于物流园及货场,住地在周边乡镇,因此往返于住地和工作地更多的是摩托车或电动车。与散工的工作地相比,部分厂工的工作地点相对固定,有些生活在工厂的员工住地较偏,较少外出,偶尔外出时会选择摩托车、电动车或公交车。服务性从业者工作场所基本布有公共交通网络,出行便利,往返工作区及休闲场所较为方便。流动商贩的交通方式相比偏于灵活多样,视其经营方式,会出现使用小型货车、三轮车、摩托车及电动车在边境地区的市场及景点流动。
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当地居民对越南劳工的接受程度较高,从而减少潜在冲突和不安定因素。偶有流动商贩在非正规经营场所与其他商贩或管理人员发生纠纷,也有相关部门调解和处理。
各类务工人员对银行服务体验的评价相对较低。原因是部分越籍务工人员办理银行业务受到一定限制。如办理银行业务所需时间较长、材料繁多且程序复杂。此外,支付方式的限制也显著影响了体验感。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而现金交易较少。由于部分越籍务工人员未能开设中国银行账户而无法直接使用电子支付,只能选择现金交易或依赖当地人的支付宝或微信账号进行收款,需支付1%-2%手续费。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些工厂与银行合作,为持合法签证和工作证的越籍务工人员办理银行
中青年越南务工人员的婚恋社交情况引人关注。部分跨境务工人员在工作、休闲和社交场合中结识异性并发展恋爱关系。然而,由于中越政治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的差异,影响着不同性别劳工在跨国环境中的交往模式和机会。男性越籍劳工与中国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通常只为普通朋友。多数男性越籍劳工认识的中国女性多为年长者,交往主要基于业缘关系。女性越籍劳工与中国男性恋爱和结婚的情况较为常见,有的女性越籍劳工来华务工以嫁中国人为目的,成功者会分享经验并帮助单身或离异的同胞寻找中国对象。有的女性越籍劳工则表示看缘分。在拓展异性社交方面,女性越籍劳工比男性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优势。
(五)心理适应分析
跨文化心理适应以情感反应为基础。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心理适应没有或较少产生负面情绪,如想家、失望、孤独、焦虑、抑郁等。越籍务工人员在中国务工有族缘性人脉资源,但越籍务工人员在遇到空间远隔、文化差异和歧视时会感到孤独和失落,主要是受语言障碍以及文化的差异难以融入所在国社会环境。笔者走访调研发现,已婚劳工因其有家庭支撑、爱人的情感,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容易扛住,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视频等方式聊思乡情绪,在无形中缓解乡思之情,不会像未婚劳工那样产生较为极端的负面情绪。相较之下,未婚劳工在跨境务工过程中心理上遇到的负面情绪较多,一方面他们没有伴侣或亲人,孤独感明显,在华务工过程中难免遇到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初到中国社会时,对所在国家社会环境感到迷茫、无助和失落感,在心理适应方面不足。此外,因他们初来华务工,嫁娶外国人还可能遭遇异民族文化冲突和自身身份认同问题。并且在与华人交友的过程中也会遭遇一定障碍,情感上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值得注意的是,年岁越小,在心理适应度方面不足的劳工比重越高。
(六)公共服务体验分析
公共服务体验对跨境务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涉及交通、社会治安、银行服务和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在公共服务各项体验指标中,越籍务工人员综合评分在3.5分以上,处于中度适应水平。散工工作地点主要分布于物流园及货场,住地在周边乡镇,因此往返于住地和工作地更多的是摩托车或电动车。与散工的工作地相比,部分厂工的工作地点相对固定,有些生活在工厂的员工住地较偏,较少外出,偶尔外出时会选择摩托车、电动车或公交车。服务性从业者工作场所基本布有公共交通网络,出行便利,往返工作区及休闲场所较为方便。流动商贩的交通方式相比偏于灵活多样,视其经营方式,会出现使用小型货车、三轮车、摩托车及电动车在边境地区的市场及景点流动。
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当地居民对越南劳工的接受程度较高,从而减少潜在冲突和不安定因素。偶有流动商贩在非正规经营场所与其他商贩或管理人员发生纠纷,也有相关部门调解和处理。
各类务工人员对银行服务体验的评价相对较低。原因是部分越籍务工人员办理银行业务受到一定限制。如办理银行业务所需时间较长、材料繁多且程序复杂。此外,支付方式的限制也显著影响了体验感。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而现金交易较少。由于部分越籍务工人员未能开设中国银行账户而无法直接使用电子支付,只能选择现金交易或依赖当地人的支付宝或微信账号进行收款,需支付1%-2%手续费。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些工厂与银行合作,为持合法签证和工作证的越籍务工人员办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