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8版
中越边境地区来华越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研究— —基于广西、云南的调查与分析
  账户,便于其消费与工资领取。
  医疗卫生方面,用工单位原则上需为越籍务工人员购买相关医疗保险,厂工和服务性从业者基本能享受此保障,而散工和流动商贩作为自由职业者,多数未能享有当地医疗保险。越籍工人就医时,通常依赖用工方协助就医并办理报销手续。部分工人倾向于返回越南接受医疗服务,因为他们在母国也享有相关的医疗保险。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越籍务工人员在生活、工作、交往、文化、心理适应和公共服务体验方面呈现出差异化特征。生活环境适应上,总体显示出中度适应的趋势,但散工在休闲消费方面表现出浅层适应的特点。工作适应上,不同工种受工作环境、个人特质和工资满意度影响,对工作的适应情况不同;交往适应上,不同工种、年龄和性别的务工人员社交方式和融入程度各异;文化制度适应上,浅层适应较易,但中层受语言资本短缺影响,深层受社会结构差异、中越关系意识和民族习性等因素制约。心理适应上,受族群、支持体系和年龄的影响务工人员心理适应程度存在差异。此外,务工人员对交通、社会治安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体验较好,但银行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总体而言,越籍务工人员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境工作和生活,但尚未达到真正“融入”跨境工作与生活的状态。
  (二)建议
  跨境劳务合作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跨境务工人员生活、工作、文化和交往适应问题和不稳定的工作状态等。因此,建议如下:首先,加强交流和文化适应培训。讲授语言课程和提供文化适应培训,帮助越籍务工人员学习语言,定期举办社区融合活动,改善越籍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增加越籍务工人员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增强融入感。第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银行和金融服务,能够让越籍务工人员更方便地进行金融交易和日常消费活动,弥补他们公共服务体验方面的不足。第三,建立支持网络。鼓励地方政府或社区组织建立支持越籍务工人员的网络,并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以帮助越籍务工人员克服心理适应中的困难。第四,优化工作环境。从不同工作种类来看,制定灵活管理办法,加强对越籍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以提高其工作适应能力。第五,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兼顾边防安全和经济发展活力的政策,加强多元主体联合管理,提升对跨境劳务的管理水平,促进跨境劳务合作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Robert Redfield,Ralph Linton,MelvilleJ.Herskovits.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1):149-152.
  [2][加]约翰·贝理,[美]简·菲妮、[挪]大卫·山姆,等.文化过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国背景下的涵化、认同与适应[M].王朝晖,刘真,常永才,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56-67.
  [3]肖珺,李加莉.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解读、进展与趋势——访文化适应理论奠基人约翰·贝瑞教授[J].国外社会科学,2015(3):148-152.
  [4]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4):44-49.
  [5]韦福安.越南砍蔗女工的跨国流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2-77.
  [6]李亚雄,黄子源.场域视角下越南籍劳工社会适应研究——以广西B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8(3): 60-69.
  [7]叶春丽,徐开彬.社交媒体使用与跨国流动女工的文化适应——基于中越边境云南河口镇的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21(4):97-103.
  [8]周大鸣.广西凭祥市越南跨境劳工的适应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3(6):93-102.
  [9]周建新.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讨论——以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7-21.
  [10]周大鸣.广西凭祥跨境越南劳工的形成与特征[J].广西民族研究,2022(4):162-171.
  作者简介
  麦艳航 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