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1版
新形势下我国面向欧亚区域的 交往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欧亚经济论坛为例
  
  我国面向欧亚区域的交往困境
  交往是人类社会互动实践的核心方式、路径和手段,它不仅承载着信息、思想、情感、观点和态度等意义在主体间双向传递和共享,更是搭建起主体间相互理解、信任的桥梁,成为促成互惠合作、凝聚共识以及协同行动的重要基石。我国的国际交往不仅包括新闻媒体的传播,还涵盖了外交、经贸合作、信息和文化交流等多元复合互动。然而,当这一复合交往的对象是近年来复杂多变的欧亚地区,而非单一实体时,面对该区域交往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在这一区域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便显而易见,并主要表现为面向欧亚区域的区域治理效果不佳以及国际传播能力不足。
  (一)区域治理效果不佳
  区域治理是指在国际区域的层次上,基于区域内共同利益,各方就区域内各领域的事务开展合作,构建相关制度或机制,制定相关规则,开展相关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区域治理不同于以往大国主导的治理,是区域国家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各国基于认知和共识,共同推动区域治理的制度构建,规则和治理措施的完善。在众多治理内容中,我国现阶段面向欧亚地区的区域治理主要是经济领域的治理,这也是欧亚地区各国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首先,区域内政策协调与执行力度有待加强。该区域的主体多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它们曾依赖统一规划发展特定领域,而独立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权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不均等难题接踵而至。加之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严重掣肘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尽管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等合作机制相继建立,但政策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又缺乏完善的执行监督体系,使得合作中的问题和纠纷难以有效解决,影响了区域合作整体效果。
  其次,区域内贸易与投资合作程度有待提高。虽然中国与欧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稳步增长,中国也成为多个欧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但双方经贸合作仍面临诸多瓶颈,贸易壁垒、便利化程度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与此同时,我国仍需进一步加强与欧亚各国在海关执法、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等关键领域的协商合作。
  再者,区域内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深度不足。中国与欧亚国家经济结构差异显著,产业互补性强,为深化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且提升经济复杂度已成为双方合作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工业和制造业比重高,双边贸易中我国主要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原料和初加工产品,且多数情况下保持贸易顺差,欧亚国家既希望借助中国扩大市场,又担心中国商品冲击本国产业。 ” [2] 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强区域合作治理,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但由于当前区域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双方产能合作项目面临深化发展难题,无法统一产品和服务管理标准。
  (二)国际传播能力不足
  欧亚区域的对外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关键,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交流在该区域交往中非常重要,但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传播壁垒和西方国家的舆论打压。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传播优势主导议程设置和国际舆论,使我国在国际传播中处于劣势,影响了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传播效果。
  第一,传播对象研究不足。我国面向欧亚区域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就是欧亚十一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东欧两国),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民情,但由于缺乏对其的深入研究,我国的对外传播始终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读。如“作为“草原国家”的哈萨克斯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恭、慎、谦”的不理解,导致其国民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