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2版
新形势下我国面向欧亚区域的 交往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欧亚经济论坛为例

  第九届“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

触到内涵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中国国情、政策以及当代文化时难免表现出排斥和不解。 ” [3]这种所谓的“认知逆差”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哈萨克斯坦一国,十分考验我们在同欧亚国家交往沟通时对于普适性文化符号选择的能力。
  第二,传播主体层级不足。中央政府在我国对外传播中起主导作用,但职责交叉导致权责不明确,影响外交、商务、外宣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和形成传播合力。同时,传播主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国家部委和中央媒体,地方政府、地方媒体及其他多元传播主体参与度相对较低,未能形成有效的多层级传播矩阵。
  第三,传播媒介能效不足。我国国际传播建设思路保守,主要以“对外宣传”为主,未实现从传播到沟通的转变。在“宣传本位”观念影响下,报道新闻时官方色彩浓重,缺少生动故事化表达和人文关怀。同时,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媒体,在报道欧亚国家时,都过于侧重于“一带一路”建设,未深入挖掘“丝路精神”,也未充分利用多样的形式和载体来展示“ 和合”文化对促进欧亚及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此外,多国媒体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媒体团和“ 一带一路”记者组织合作平台的作用发挥不足。
  第四,传播内容创新不足。我国传播至欧亚地区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如汉字、孔子文化、少林功夫、舞龙舞狮等,但对中国的现代文化及政策了解有限。鉴于欧亚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建议增加关于中国经济、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报道与文化产品交流。同时,“为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应积极设定议题,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等核心议题,并努力引领观点。 ”[4]
   欧亚经济论坛应对区域交往困境的优势及路径
  欧亚经济论坛是经国务院批准,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为主体,面向广大欧亚地区的大型机制性涉外论坛。与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区域交往合作平台不同的是,前二者更注重国家层面的多边交往,而欧亚经济论坛则集聚了欧亚区域内众多国际组织、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行为体,进而实现了区域内的“多层交往”。2023年,论坛将“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纳入了原本“依托上海合作组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论坛宗旨当中,这是对国家层面外交突破的积极响应,也是针对欧亚区域形势新变化的战略调整,以便更加层级清晰地开展欧亚区域交往,应对区域交往困境,助力我国同欧亚各国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一)对接区域多层关系,构建多层交往传播机制
  论坛搭建的欧亚区域交往平台,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模式,形成了“多对多”互动格局。论坛内汇聚了包括国际组织、欧亚各国政府与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