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面向欧亚区域的 交往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欧亚经济论坛为例
政府的官员、企业界领袖以及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这不仅彰显了论坛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特质,更凸显了其在推动区域合作上的广泛影响力。论坛的多元主体构成,沟通范围的多领域覆盖,使得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得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表达和交流,从而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进而形成了欧亚区域多层交往的传播机制。通过该传播机制,欧亚经济论坛有效地对接了区域内多元复杂的各方关系,促进了区域内外的对话与合作,为解决区域交往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二)协调区域各方利益,促进区域多领域治理
论坛的多层交往传播机制与国际区域治理在多方面高度切合,加之其“会展结合”的独特优势,逐步形成了区域“利益识别-利益整合-利益实现”的利益协调逻辑。在议程设置上,论坛采用全体大会与分论坛“固定框架+弹性议题”的模式,引导区域内各方就共同关注的经济和非经济领域问题展开协商共治,同时,利用论坛配套博览会实物展示、技术交流、商业洽谈等多种沟通形式,促成区域资源对接。超国家组织协调国际间多边交往,国家政府协调政策资源,地方政府牵头合作项目落地,企业进行项目执行和技术支持,形成“政策、资源、技术”三位一体的协作体系,将多元利益诉求有机整合。这种治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区域治理中“顶层设计悬浮”与“基层实践脱节”的弊端,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的实践价值。此外,论坛通过自身的“长效合作机制”将各领域达成的“合作倡议”从非正式共识向制度化安排过渡,推动了区域治理制度的创新。
(三)利用符号聚合,实现区域合作价值观传播
在论坛的多层交往传播中,“欧亚”“经济”“合作”“发展”等核心符号被反复提及和强化,这些符号不仅承载着论坛的核心价值与目标,更在持续的沟通交流中,逐渐成为各国共享的认知共识。不论是开幕式暨全体大会,还是各平行分论坛以及配套博览会等活动中,核心符号的仪式化沟通和多层行为体的协同复诵,使得参与各方对区域合作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有了清晰的认知。与此同时,符号的“聚合”还在情感层面拉近了各方距离,增强了对区域合作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合作注入内生动力。这种情感共鸣又进一步激发了区域内各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了区域合作更好地展开和落地。
结语
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传而不通”“交往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的重大阻碍。在摸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当中,以“会展传播”为主要方式的“主场外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欧亚经济论坛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大平台之一,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面向欧亚开放交往的重要平台,论坛独特的国家部委、国际组织、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层交往传播机制”使得其在面对复杂的欧亚区域交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欧亚区域内部形势出现新的变化,论坛助力对接区域多层主体、协调区域各方利益、构建区域合作认知共识的优势,逐渐成为配合国家顶层外交的重要补充,为我国面向欧亚区域交往提供了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胡昊.中国在中亚地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成就和挑战[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4(4):4-12.
[2]蒋菁,刘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评析[J].俄罗斯学刊,2019(6):27-39.
[3]范晓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国民眼中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65.
[4]李宇.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思考[M].外文出版社,2022:82.
作者简介
郭 锋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会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会展理论与实务、国际传播
张 敏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为广告与会展传播、会展理论
(二)协调区域各方利益,促进区域多领域治理
论坛的多层交往传播机制与国际区域治理在多方面高度切合,加之其“会展结合”的独特优势,逐步形成了区域“利益识别-利益整合-利益实现”的利益协调逻辑。在议程设置上,论坛采用全体大会与分论坛“固定框架+弹性议题”的模式,引导区域内各方就共同关注的经济和非经济领域问题展开协商共治,同时,利用论坛配套博览会实物展示、技术交流、商业洽谈等多种沟通形式,促成区域资源对接。超国家组织协调国际间多边交往,国家政府协调政策资源,地方政府牵头合作项目落地,企业进行项目执行和技术支持,形成“政策、资源、技术”三位一体的协作体系,将多元利益诉求有机整合。这种治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区域治理中“顶层设计悬浮”与“基层实践脱节”的弊端,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的实践价值。此外,论坛通过自身的“长效合作机制”将各领域达成的“合作倡议”从非正式共识向制度化安排过渡,推动了区域治理制度的创新。
(三)利用符号聚合,实现区域合作价值观传播
在论坛的多层交往传播中,“欧亚”“经济”“合作”“发展”等核心符号被反复提及和强化,这些符号不仅承载着论坛的核心价值与目标,更在持续的沟通交流中,逐渐成为各国共享的认知共识。不论是开幕式暨全体大会,还是各平行分论坛以及配套博览会等活动中,核心符号的仪式化沟通和多层行为体的协同复诵,使得参与各方对区域合作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有了清晰的认知。与此同时,符号的“聚合”还在情感层面拉近了各方距离,增强了对区域合作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合作注入内生动力。这种情感共鸣又进一步激发了区域内各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了区域合作更好地展开和落地。
结语
新时期以来,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传而不通”“交往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的重大阻碍。在摸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当中,以“会展传播”为主要方式的“主场外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欧亚经济论坛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大平台之一,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面向欧亚开放交往的重要平台,论坛独特的国家部委、国际组织、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层交往传播机制”使得其在面对复杂的欧亚区域交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欧亚区域内部形势出现新的变化,论坛助力对接区域多层主体、协调区域各方利益、构建区域合作认知共识的优势,逐渐成为配合国家顶层外交的重要补充,为我国面向欧亚区域交往提供了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胡昊.中国在中亚地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成就和挑战[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4(4):4-12.
[2]蒋菁,刘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评析[J].俄罗斯学刊,2019(6):27-39.
[3]范晓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国民眼中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65.
[4]李宇.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思考[M].外文出版社,2022:82.
作者简介
郭 锋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会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会展理论与实务、国际传播
张 敏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为广告与会展传播、会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