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6版
凉山依惹小学: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2025届的小山坡毕业礼
  凉山州民族中学重点初中录取了。 ”
  刘建华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提炼自己的乡村教育的理念。“其实乡村教育没有那么玄乎,不需要很深的理论,愿意扎根在乡村,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而已。 ”
  “陪着孩子成长,见证学校变化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他享受着自己的生命状态,“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 ”
   从“小而弱”到“小而美”
  真正的热爱从日复一日的重复,年复一年的陪伴中而来的,像这片土地一样包容生长出来的一切。
  这种教育的开放性一直蔓延到了暑假。美术夏令营,围棋夏令营,还有每年带山里孩子看世界项目,每个班级有两个名额去西昌。刘建华要带他们去看邛海,看彝族文化博物馆,看红绿灯,吃一顿肯德基,看一部电影,去一下图书馆。
  学生的成长也在滋养他,让他安心。
  8月初,趁着给六年级毕业班分发初中报到通知书,以及班主任郑老师给孩子们做毕业纪念相册,刘建华把孩子们召集回来上了最后一节《劳动教育课》:他们一起把校园围墙边的碎沙石卫生死角,打造成了一个小花坛。
  第一届学生吉克尔布和的日汉布今年分别考上了西华师范大学和成都工业学校。
  填报志愿前,他专门把他们喊回来,在后花园上了一堂《人生设计课》:他把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里面的5个核心用自己的理解提炼了一下,“可能这个阶段不一定能听得完全明白,但我希望他们去思考,去‘悟一悟’:你想成为什么人?你擅长做什么?不管有没有答案,先问一问。”这种指向内心的思考终究会让他们“内心更坚定。”校长的碎碎念还包括:“一定要找到真正的热爱,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你。”“到大学一定要多读书,广泛地阅读。 ”
  他相信未来的5到10年,依惹村小还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教育孩子不是让他离开家乡,希望他们能够热爱土地,土地能够滋养他们,他们回来就不一样。 ”
  在学校二楼可以眺望到远处山谷那边红砖白墙的尔其乡中心校。那是依惹小学恢复之前,依惹村的孩子上学的地点。徒步需要一个多小时。很多学生现在反而从那边过来读书。“周围村镇觉得我们办学质量好,周边租房子、修房子的也有好几户,就为了上我们学校。”当镇上的干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山上的村小去读书的时候,这一幕多少有一点点新的荒诞,他们发现了一种如此的自然、原始却又奢侈的教育正在发生。
  孩子们反射的幸福
  刘建华的朋友圈晒依惹的月夜,依惹的雪、依惹的冬日暖阳、依惹的劳作、风的舞蹈。晒的最多的是他的依惹娃——“那道最美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