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5版
陕西民办高校嬗变与破局

西京学院英文学术期刊《Battery Energy》影响因子破9,跻身Q1区。

位于西京学院内的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取得重大突破。张星星副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通过创新设计三维立体通道结构,成功攻克固态电池离子传输均匀化难题,大幅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西京学院有此成绩,与其近年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对科研高度重视并且给予大量投入,以此引领学校发展息息相关。
  据悉,西京学院已累计投入近2亿元用于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有陕西省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液晶聚合物智能显示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19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平台)。除了通过科研平台提供的良好研发环境,西京学院还通过高规格待遇、充分的学术自主权引进人才,他们在此获得资源支持的同时,也重塑着民办院校的科研生态:对学生而言,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前沿知识和技术,若能参与项目研究,更是从知识接受者升级为创新参与者,这种实践经验是传统课堂无法提供的;对学校而言,科研不仅反哺教学,更是提升学校在技术应用领域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力引擎。
  加深在地化回应挑战
  走过40年历程的民办高校,近年来随着信息日益公开透明,短板逐渐暴露。其早期依赖“本科身份”吸引学生的模式,在文凭过剩及国家政策向职业教育倾斜的冲击下,正遭遇严峻挑战。寻找生存之道,除了提升教学质量、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口碑之外,更要探索关键路径,比如紧密对接区域经济,打造特色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就业率。
  我国民办教育从兴起之时便呈现出明显的在地化特征,即地方参与民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需求深度结合,并服务于区域发展。有学者调查指出,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与就业都以地方为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一情形决定其要发展壮大,必须不断融入当地,为当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
  交大城院、西京学院等陕西民办高校的在地化都体现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这其中包括合作育人,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对接;包括共享收益,企业享受定制人才的便利,学校节约办学成本,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方便就业。
  在国家经济发展放缓,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的形势下,民办高校的在地化属性仍需加深。一方面要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培育地方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联合地方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以推进校方人才培养、校企科技研发及技术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