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7版
“双减”政策实施效果的城乡比较研究— —基于全国26314份家长问卷调查数据
文/邹宝玲 丘秀红
  
  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全国26314份家长问卷调查数据,对“双减”政策实施效果的城乡差异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城镇地区在作业设计优化、学业负担减轻及课外兴趣辅导丰富度上表现突出;而农村地区虽在基础性减负方面取得进展,但仍面临学业压力偏大、家长焦虑严重等挑战。进一步探索导致政策实施成效差异的原因,发现可以归因于教育投入差距显著、家校互动质量差异以及政策认知度分化。对此,建议建立分类指导机制、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宣传等差异化建议,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政策参考。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石,其实现路径始终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密切相关。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重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双减”政策自落地以来,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通过依法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和普遍开展课后服务等举措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努力缩小学生课后成长发展差距[1]。然而,我国城乡间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2]、家庭资本差异等结构性矛盾[3],政策实施效果可能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城市地区政策响应,如刘倩和程天君基于城市家庭探讨“双减”政策施行的结构与困境 ;或聚焦于政府、教育行政部[4 ]门、学校落实“双减”的过程要素方面[5 ]。全国性城乡对比研究受限于数据可得性,普遍存在样本量不足,如沈可和张会晴的研究基于资兴市30所中小学为样本(8所城区学校,22所农村学校) [6];或分析维度单[7]一,如仅考察家长教育焦虑 等问题。这种碎片化研究现状与我国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形成尖锐对比。此外,在研究方法上,文献综述学界已有不少关于“双减”政策的研究,依然缺乏聚焦“双减”政策目标达成程度的实证研究 [8]。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全国26314户家庭的调查数据,试图实现:( 1)空间覆盖完整性:样本涵盖31省区市(除港澳台);(2)指标多维性:同时捕获客观行为变量(课外培训支出、作业时长变化)与主观认知变量(教育焦虑情况)等变量;(3)政策指导精准性:基于城乡异质性分析,为差异化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和构建城乡二元分析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