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效果的城乡比较研究— —基于全国26314份家长问卷调查数据

课后“空档期”变“成长加油站”
架,第三部分说明数据来源,并呈现学校教育、学生发展以及家长影响维度的城乡对比结果,第四部分讨论政策优化路径。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一)文献综述
1、关于城乡教育差异的经典理论
城乡教育差异一直以来关乎中国教育公平与社会平衡发展。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被应用于中国城乡教育差异的研究中,该理论强调了家庭文化背景、经济实力、资源分配情况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教育资源、师资质量、家庭资本和社会环境的多重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教育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有研究得到进一步证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常城市的学校拥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教育经费、媒体设备、学习材料等)和更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如教育技能、教学经验等),农村的学校则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差距更加明显。
2、 “双减”政策实施效果及城乡差异分析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有不少研究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显著减轻 , 校外培训支出有效减少
。尤其是在城镇地区,学生课业“内卷”现象得到改善,课后生活更加丰富 。可以发现,“双减”政策是通过依法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和大力开展课后服务等举措,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努力缩小学生课后成长发展差距[1]。“双减”政策发挥有效作用,农村地区学生升学率有所提升,教育公平性得到阶段性改善 [16]。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将导致城乡差异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学校处在较好的地理位置,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课后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1 7];而大多数农村学校存在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匮乏等硬件设施落后现象 。 二[18]是家校支持存在差距。城市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能更主动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并与学校建立起较[ 19 ]为紧密且有效的沟通机制 , 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而农村家长则很少与学校沟通[20],甚至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 。
3、文献述评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为以下两点:其一,从家长微观视角进行探究,丰富了“双减”政策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宏观县域或者学校层面,而忽视了家长群体的微观视角。其二,利用全国26314户家庭调查数据,样本规模和研究地域边界实现突破,获得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实施效果的分析框架
“ 双减”工作目标包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