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 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策略研究
过程中,广西民办高校注重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例如,2024年南宁学院举办应用型高校开放合作发展论坛,来自马来西亚和泰国的27所高校专家教授参与研讨;桂林学院邀请泰国清迈大学专家来校授课,合作开发“国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五)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逐渐完善
自治区政府重视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支持。自治区政府制定《广西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和《广西“十四五”教育对外开放规划》,明确将国际化办学成效纳入高校年度考核,要求民办高校与东盟国家合作高校加强合作,扩大留学生规模等。教育厅设立“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和留学生奖学金等方面。广西南宁市出台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试验区(南宁)建设方案》,支持南宁市民办高校建设“东盟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为教育国际化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广西民办高校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下,大大改善了院校的办学条件,初步的校园国际化氛围开始形成。
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办学理念不够成熟
广西民办高校在加大国际化办学的同时,部分高校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建设、战略意义认识不清,缺乏明确而又具体的国际化办学目标和远期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轻内涵重形式、轻长期发展重短期利益的现象。一些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合作项目缺少对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忽视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国际化办学理念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在资源配置、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难以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4]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广西民办高校在师资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整体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占比不高,且多集中在东盟国家语言类、商科类和教育学专业,具有欧美国家教育背景的工科、应用型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承担国际课程的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和国际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一部分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但在跨文化教学设计、国际课程开发等方面缺乏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国际化教学的需求。此外,外籍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仅承担语言教学任务,参与专业建设和国际课程建设的外籍教师比例偏低,他们在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还有待挖掘。
(三)国际化课程与国际接轨不足
广西民办高校的课程在国际化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多数民办高校引进的国外课程和教材很少,另一方面引进的少量课程和教材也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导致课程内容与本土实际需求脱节,不同程度上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育与课程国际化融合不足,未能充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际课程,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中国视角和文化自信。[ 5] 同时,课程设置中对国际前沿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未能形成完善而科学的国际化课程体系。[6]
(四)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有限
目前,广西民办高校的国际合作主要集中在与东盟国家的高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合作相对较少。合作项目多以学生短期交换和语言培训为主,联合培养学位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等深层次合作项目占比较低。不少合作还停留在协议签署层面,缺乏常态化的互动机制和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由于高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缺乏国际科研合作的经验和平台,与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较少,难以在国际科研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五)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逐渐完善
自治区政府重视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支持。自治区政府制定《广西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和《广西“十四五”教育对外开放规划》,明确将国际化办学成效纳入高校年度考核,要求民办高校与东盟国家合作高校加强合作,扩大留学生规模等。教育厅设立“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和留学生奖学金等方面。广西南宁市出台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试验区(南宁)建设方案》,支持南宁市民办高校建设“东盟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为教育国际化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广西民办高校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下,大大改善了院校的办学条件,初步的校园国际化氛围开始形成。
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办学理念不够成熟
广西民办高校在加大国际化办学的同时,部分高校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建设、战略意义认识不清,缺乏明确而又具体的国际化办学目标和远期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轻内涵重形式、轻长期发展重短期利益的现象。一些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合作项目缺少对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忽视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国际化办学理念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在资源配置、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难以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4]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广西民办高校在师资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整体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占比不高,且多集中在东盟国家语言类、商科类和教育学专业,具有欧美国家教育背景的工科、应用型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承担国际课程的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和国际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一部分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但在跨文化教学设计、国际课程开发等方面缺乏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国际化教学的需求。此外,外籍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仅承担语言教学任务,参与专业建设和国际课程建设的外籍教师比例偏低,他们在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还有待挖掘。
(三)国际化课程与国际接轨不足
广西民办高校的课程在国际化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多数民办高校引进的国外课程和教材很少,另一方面引进的少量课程和教材也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导致课程内容与本土实际需求脱节,不同程度上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育与课程国际化融合不足,未能充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际课程,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中国视角和文化自信。[ 5] 同时,课程设置中对国际前沿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未能形成完善而科学的国际化课程体系。[6]
(四)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有限
目前,广西民办高校的国际合作主要集中在与东盟国家的高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合作相对较少。合作项目多以学生短期交换和语言培训为主,联合培养学位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等深层次合作项目占比较低。不少合作还停留在协议签署层面,缺乏常态化的互动机制和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由于高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缺乏国际科研合作的经验和平台,与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较少,难以在国际科研领域取得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