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趋势下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路径研究
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少子化趋势下,学龄人口变动呈现数量上持续缩减、结构上从纺锤型转变为倒金字塔型、空间分布上愈发不均等特征。当前部分地区义务教育还存在物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化不匹配的问题。为此,研究提出构建基于学龄人口变化的物力资源配置机制、动态弹性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面向质量提升的财力资源配置机制。
少子化(Sub-replacement fertility)是指生育率降低,导致幼年人口比例逐渐减少的现象[1]。少子化趋势下,我国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在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持续变化,对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挑战。从教育治理角度看,建立与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举措,对保证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阐释少子化趋势下学龄人口变动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化不匹配的问题,进而探讨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路径。
少子化趋势下学龄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
在少子化趋势下,我国学龄人口变动呈现多维度特征,在数量上持续缩减,在结构上从纺锤型转变为倒金字塔型,在空间分布上愈发不均,对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出新的要求。
(一)学龄人口数量在未来持续缩减
受生育政策及生育意愿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波动频繁,导致学龄人口在数量上呈现相应的阶段性波动。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883万人,在之后出生数量一路下滑,截至2023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2024年略有回升至954万人,但总体仍处于低位。从学段看,小学阶段学龄人口于2023年抵达峰值,随后呈现下降态势;预计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将在2026年抵达峰值,随后呈现下降态势。预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