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4版
少子化趋势下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路径研究
  支教老师和孩子们在大树下唱歌2035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规模将缩减至1.2亿人,与2023年相比下降约四成 。[ 2]
  (二)学龄人口年龄结构由“纺锤型”转变为“倒金字塔型”
  少子化趋势下,学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由传统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逐步向上宽下窄的[3 ]“ 倒金字塔型”结构转变 。这意味着随着出生人口持续减少,低年级学生规模锐减,而高年级学生规模相对稳定,这种变动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导致农村学校出现“低年级空、高年级挤”的现象。
  (三)学龄人口空间分布愈发不均
  少子化趋势下学龄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愈发不均的状态。从区域分布看,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学龄人口的虹吸效应明显,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学龄人口则不断下降。相关数据显示,2013-2023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在不断增长,其中北京、天津、广东等省份的增幅超过30% ,而山西、江[4]西等省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则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分布愈发不均。从城乡分布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始终多于农村,并在未来保持这一趋势不变。有研究显示,小学阶段学龄人口的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62%左右逐步增加至2020年的77%左右,预计在2035年上升至86%左右,初中阶段学龄人口的城镇化率将由2012年的79%左右增加至2020年的87%左右,预计在2035年上升至96%左右,城乡分布愈发不均 [5]。
  少子化趋势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风险
  少子化趋势下,我国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存在物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化不匹配的现象,这会制约当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研究以A、B、 C三个县域为例,阐释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化不匹配的典型情况。A县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该地经济发达,户籍人口中超过一半侨居海外,本地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为主,生育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县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该地以农业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常住人口持续减少、生育率持续下降;C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该地人口分散,自然环境恶劣,“少子化+空心化”的叠加效应明显。下文所涉及数据均来源于对这三个县域的田野调查。
  ( 一)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化不匹配
  少子化趋势下,一些地区的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存在与学龄人口变化不匹配的现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到少子化和城镇化影响,学龄人口向城镇集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城乡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分配上缺乏规划,导致城镇学校资源紧张与乡村学校资源闲置的现象并存。以A县为例,县城中小学班额普遍超过55人,个别热点学校甚至出现7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而乡村地区却存在校舍闲置、单个班级仅十余名学生等情况。这会引发农村学生上学距离增加的问题,部分偏远地区儿童每日通勤时间超过2小时,同时催生了低龄学生寄宿现象,由此衍生的心理适应、生活照料等问题亟待关注[6]。同时,在全面改薄政策执行过程中,A县为追求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