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1版
基于朋辈支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 预警与干预模式研究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互助者专业技能培训

高校开展朋辈心理督导活动
为关键,包含心理委员、宿舍长,还包含一批对心理学感兴趣、富有同理心、热心帮助他人的学生,该模式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朋辈之间的情感支持、问题识别和适时转介,实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缓解。
  第一,组建专业互助队伍,织牢危机防护网络。在人才遴选阶段,采用标准化心理素质评估体系。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问卷、访谈筛选高宜人性、高责任感特质的候选人,结合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确保选拔对象具有社会型倾向。据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试点数据显示,经过心理测评筛选的朋辈辅导员,其工作持续性和干预有效性分别提升42%和35%。经过选拔的朋辈互助者和宿舍长、心理委员一同开展心理培训,培训体系需构建“理论+实践+伦理”三位一体课程模块。基础课程设置32学时《朋辈心理咨询》,包含异常心理识别、危机干预五步法(问询、倾听、安抚、转介、跟进)、情绪调节等核心内容;实践课程包含32学时案例研讨,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倾听、共情回应等能力;伦理模块重点强化保密例外原则、专业界限维护等职业规范。创新性地将培训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实施“课程+认证”双轨制,通过培训的学生可以获得通识课程学分2分。培训的目的是:在日常中能够向身边的同学提供基础情感支持,引导学生寻求专业帮助,对心理危机线索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在发现潜在危机时,及时报告心理中心、学院等。
  第二,成立朋辈咨询系统,解决学生日常困扰。依托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在宿舍楼设立朋辈心理咨询互助屋,每晚7至10点向学生开放,让朋辈中心承担“夜间心理急诊”的角色,接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服务,在遇到异常时,工作人员可及时上报。
  第三,开展朋辈支持活动,加强学生人际支持。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积极心理学框架,应着力构建“金字塔型”朋辈支持网络:基层设置覆盖各班级的心理委员制度,中层发展专业化的朋辈咨询员队伍,顶层组建由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构成的专业督导团队。具体实施中可采用“三维联动”模式:一是主题式工作坊,聚焦大学生发展性议题开设每周固定时段的人际关系实验室、情感智慧沙龙、学业压力管理工坊,每期由1名专业教师与3-5名认证朋辈带领者共同引导;二是情景化团体辅导,针对新生适应、毕业焦虑等阶段性挑战,设计包含角色扮演、心理剧、正念训练等元素的8周连续性项目;三是云端互助社区,通过校园APP搭建匿名树洞、心理知识闯关、24小时情绪急救站等数字模块。这种“同伴教育+专业支撑”的模式不仅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防御心理,更通过“去权威化”的平等对话,帮助参与者提升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某重点高校的追踪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