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规则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以典型个案为例
夺,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比如,考试作弊一经发现,即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男女学生在校期间不得结婚;将学生在宿舍使用的任何电器一律视为违规电器而予以收缴;禁止学生在校园内骑乘电动自行车;毕业论文未通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的,学校只发结业证,不发毕业证和学位证……这种缺陷侵蚀了规则的价值内核,使本应承载教育功能的制度实践异化为权力任性,促使学生将规则遵守降格为风险规避,导致学生难以建立对规则的敬畏,形成对规则的信仰。其次,规则在创制程序上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规则的民主化程度不足,规则制度的出台由行政部门主导,学生被排除在规则创制程序之外,学生的意见未受到应有尊重,诉求未得到合理反映。据教育部2022年调研结果显示,在校纪校规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群体参与率不足15% 。这种“闭门立法”模式致使规则异化为管理工具而非教育契约,规则成为“他律”的强制工具而非“自律”的价值共识,导致学生将规则视为外在于己的强制命令,而非内生于共同体的价值契约,学生对规则丧失情感认同,错失通过民主协商理解规则合法性的实践机会,难以将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同时,单向输出的规则常因脱离现实而丧失合理性,失去情境适配性,遭到学生抵制,既削弱了规则的权威性,又割裂了规则背后的公平、责任等伦理价值的阐释空间。最后,规则在执行程序上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程序正义不足,包括执行程序不中立、不透明,忽视学生参与权以及选择性执行等。程序失范会通过“违规行为-制度弱化-群体模仿”的连锁反应引发“破窗效应”:当违规者未被追责与惩戒时,会刺激其他学生产生嫉妒或投机心理,催生群体效仿,规则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呈指数级衰减。
高校规则教育的突破路径
(一)摆脱“惩戒即惩罚”的思维定势,建立“惩戒即教育”的价值共识
“教育惩戒权是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矫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 ”[1]真正的惩戒与惩罚存在重大区别:惩戒是教育权的延伸,侧重教育性和预防性,手段相对温和,体现“三适原则”(适时、适度、适性),方式符合比例原则和程序正义,注重行为矫正,目的是通过适度处罚让行为人认识并改正错误,并警示他人避免重蹈覆辙,多用于教育、管理领域;惩罚是后果承担机制,侧重后果性和威慑性,手段更严厉,甚至带有强制性或剥夺性,依赖成文规则,目的是让行为人为过错付出代价,强调结果公正,常见于法律、竞技等严肃情境。一言以蔽之,惩戒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罚是“以儆效尤,罚当其罪”。高校应当摒弃“惩戒即惩罚”的狭隘认知,将违规行为视为社会化成长的试错契机,构建“错误-反思-成长”闭环。教育性惩戒并非弱化规则底线,而是以更精细的分层处理机制平衡公正与关怀。教育性惩戒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训斥,是引导而不是压制。当高校能够将违纪处理转化为教育契机,在制度弹性与教育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惩戒即教育”才能真正从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这种转变不仅关乎管理效能的提升,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尊重。
( 二)正确对待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学生工作大致包含教育性工作与管理性工作两大块。其中,教育工作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有效方式是沟通交流、引导启发,核心价值观是关怀,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升级与人格发展,本质是唤醒灵魂;管理工作以学生的行为合规为导向,有效方式是遵循明确的制度流程进行程式化处理,
高校规则教育的突破路径
(一)摆脱“惩戒即惩罚”的思维定势,建立“惩戒即教育”的价值共识
“教育惩戒权是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矫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 ”[1]真正的惩戒与惩罚存在重大区别:惩戒是教育权的延伸,侧重教育性和预防性,手段相对温和,体现“三适原则”(适时、适度、适性),方式符合比例原则和程序正义,注重行为矫正,目的是通过适度处罚让行为人认识并改正错误,并警示他人避免重蹈覆辙,多用于教育、管理领域;惩罚是后果承担机制,侧重后果性和威慑性,手段更严厉,甚至带有强制性或剥夺性,依赖成文规则,目的是让行为人为过错付出代价,强调结果公正,常见于法律、竞技等严肃情境。一言以蔽之,惩戒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罚是“以儆效尤,罚当其罪”。高校应当摒弃“惩戒即惩罚”的狭隘认知,将违规行为视为社会化成长的试错契机,构建“错误-反思-成长”闭环。教育性惩戒并非弱化规则底线,而是以更精细的分层处理机制平衡公正与关怀。教育性惩戒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训斥,是引导而不是压制。当高校能够将违纪处理转化为教育契机,在制度弹性与教育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惩戒即教育”才能真正从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这种转变不仅关乎管理效能的提升,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尊重。
( 二)正确对待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学生工作大致包含教育性工作与管理性工作两大块。其中,教育工作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有效方式是沟通交流、引导启发,核心价值观是关怀,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升级与人格发展,本质是唤醒灵魂;管理工作以学生的行为合规为导向,有效方式是遵循明确的制度流程进行程式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