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9版
高校规则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以典型个案为例
  公平公正。”高校应当坚持价值中立,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偏爱任何一类或任何一个学生;在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上,比如奖励、资助、处分、审批、录取、转专业、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等事项,与学生有利害关系的教职员工应当回避,并且将结果及其过程和依据进行公示(除非涉及学生隐私),接受学生异议;对学生作出处分前,应当给学生陈述和申辩的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人员、激励、途径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执行中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制度的公正性。
  (四)适度提高违反规则的代价
  据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白皮书》显示, 78.6%的受访者认为“惩戒措施威慑力不足”是导致学生违规行为反复发生的关键因素。当前高校规则执行呈现“宽、松、软”的特征,警告、通报批评等初级处分占比过高,而实质性触动学生核心利益的留校察看、退学处分比例过低,难以对违规学生产生威慑力,导致违规行为的边际成本显著低于潜在收益,形成逆向激励效应。当学生通过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显性收益远超违规成本时,便会产生“理性违规”的行为决策。为扭转规则失灵现象,高校亟须构建更具刚性的制度框架,通过完善奖惩联动机制实现行为引导的正向闭环。对严重违规行为设置“零容忍”红线,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反规则的代价,使处分力度与行为危害形成正相关。通过提升违纪行为的显性成本和隐性代价,引导学生建立成本-收益分析的决策模型,在行为选择前自主评估潜在风险,形成稳定的规则敬畏心理。同时,试行“信用积分”制度,将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学分考核体系,实施动态量化管理,对持续守规者给予奖励,从根本上消解学生的投机心理,在价值认知层面建立行为规范的内在认同,实现从被动约束到主动遵守的行为模式转型,形成“违规受损、守规有利”的良性生态,让学生不敢藐视规则、不敢心存侥幸、不敢投机取巧、不敢以身试法,从源头上遏制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突发事件处置从“维稳优先”向“法治优先”转变
  实现突发事件处置从“维稳优先”向“法治优先”转变,需以法治思维重构治理逻辑。首先,对高校管理者进行系统的法治培训,使其摒弃单纯维稳思维,深刻认识到法治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基石,树立“法治是最高稳定”的认知。其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处置规程》,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定级(如教育型事件、安全型事件、舆情型事件),建立分级响应制度,明确不同类别事件的响应主体、处置流程及责任边界,明确突发事件处置必须遵循“法律审查先行、程序正义护航、教育转化托底”的刚性原则,为法治化处置提供制度依据。再次,组建专业的法律顾问团队,全程参与事件处置,提供法律咨询,确保措施合法合规,保护当事人权益。这一转型的实质是将突发事件处置从“矛盾压制”升华为“规则教育”,让校纪校规不再是抽象规范,而是塑造学生规则意识与法治人格的生动载体。最终,高校既能通过程序正义消解“塔西佗陷阱”,更在危机应对中培养出具有法治人格的现代公民,实现秩序维护与立德树人的价值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21-24..
  [2]四个维度解码“全过程人民民主”[N].新华每日电讯,2021-12-08(08).
  [3]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10-18.
  [4]卢旭,李云.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德育制度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26-29.
  [5]刘源.规则教育:立德树人的另一维度[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5(3):4-8.
  [6]申素平,郝盼盼.高校开除学籍处分规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审视——基于8所“985”大学校规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2):53-62,188.
  作者简介
  刘 源 广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