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0版
基于信息化视角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文/陈园
  
  数字经济环境下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高校精准识别、科学评估和有效处理财务风险,优化风险的管理模式。虽然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大幅提升,但仍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体制机制不完善、信息技术支撑不足、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等问题。本文从抓好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高校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1年,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要求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推动会计数字化转型,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会计信息化发展指标和具体实现路径。2024年7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开始施行,首次提及要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为推进会计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财政部随后发布《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会计软件基本功能和服务规范》 ,着力规范数字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提高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质量,标志着会计信息化实践进入新的阶段。高校财务管理作为我国会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在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与时俱进。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办学规模和体量不断扩大,发展资金来源多元化,日常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教学、科研等工作所涉及领域愈发广泛,财务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已经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可避免,甚至极具挑战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管理手段,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软硬件要求,暴露出当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深入探讨信息化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针对高校信息化背景下财务风险管理的瓶颈提出可行的管理策略,已成为现阶段高校财务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高校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对可能存在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度量、分析和评价,并通过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从而保障高校财务活动的正常开展[1]。高校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不确定性、全面性及隐蔽性等特点[1][2], 需要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要性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