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视角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 1+x”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骨干教师贯标培训班
(一)信息化有助于高校精准识别财务风险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三多”情况。一是经费数量多,资金流规模大。根据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数据统计,92%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24年度预算经费达到20亿元以上,超过百亿元的高校有20所,占26.7%。二是经费来源多。高校收入来源除了财政补助收入外,还包括事业收入、非财政补助收入、经营收入以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不同经费之间管理要求差异较大。三是经费管理政策繁多。为实现对各类经费使用的高效管理,国家相关部委及各省市制定了完善的财政政策,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涵盖预决算管理、经费申请、报销审核、内部控制等各环节。政策规定愈发细致,执行要求更为严格。面对高校财务管理诸多挑战,仅依靠财务人员人力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易疏忽出错,给财务管理带来更大风险。数字经济环境下,信息化技术能便捷应用于各种财务工作场景,依靠“平台”或“系统”去收集、整理、校验、对比、分析各种财务单据和数据,实现会计核算、资金流动与监管分析实时同步,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提高高校识别财务风险的速度和精准度 。[3] 例如,中南大学通过智能报账系统重构业务流程,预审机器人上线后单据处理效率大幅提升,最快耗时仅52秒,风险告警拦截次数达11381次, [ 4]显著降低人工疏漏风险 。 这充分彰显了信息化在精准识别财务风险方面的强大作用,借助智能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潜在风险点,减少人工操作失误。
(二)信息化有助于高校科学评估财务风险
国内外高校发展的经验表明,财务风险的管理能力与高校事业发展质量紧密相关。当高校资金充足、财务管理规范且绩效产出较好时,往往能实现快速发展;反之,若高校资金有限、财务管理不善,资金效益较低,则会导致学校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同时,不同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和财务风险承受度存在较大差异。如高校负债问题,等额负债所带来的风险大小与高校的经费体量和偿债能力密切相关。此外,现实中不同高校领导层、财务人员及其他教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参差不齐,也会影响风险评估。信息化技术可有效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将大量财务数据整合汇总,构建全面、客观的财务风险评估系统,借助数据分析,精准评估风险大小以及高校可承受程度,预测潜在问题,为高校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三)信息化有助于高校有效处理财务风险
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高校应对财务风险主要依赖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过往惯例。这种风险处理方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时效滞后,往往在风险事件已经发生后启动应对程序;其二,效率低下,人工处理流程繁琐复杂,从风险识别到评估,再到方案提出与实施,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