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2版
基于信息化视角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较长;其三,被动应对,当前正处于瞬息万变的数字治理环境中,各高校财务情况复杂多变,受人力限制,常处于无风险放任不管,有风险仓促应对的状态。信息化技术能够通过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规范和标准,采取财务风险信息监测、风险信息研判、风险预警信息处置、风险监控调整等手段[3],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变人工应对为智能处置,变被动处理为主动化解,全方位提高高校财务风险处理的质效。
  (四)信息化有助于高校优化财务风险的管理模式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开展依赖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的协同,并需通过财务、审计、内控等部门和其他工作组织的协作来实现。传统管理模式下,逐层审批、人工决策、刚性执行、被动应对等成为财务风险管理的常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财务风险的种类日益繁杂、风险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且破坏性和隐蔽性不断增强,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优化财务风险的管理模式带来新契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流程再造、制度重设、机构重组成为众多高校的优先选择。在实践中,诸多财务人员已提出高校智慧财务管理体系的架构和建设思路 ,涵盖“大财务”意识的重塑与形[5][6]成、各层级财务组织的重构和职能重定、智能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升级优化等,以期重新构建一整套全新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风险管理模式,系统解决高校财务工作中的风险应对难题。
  信息化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瓶颈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数高校已基本实现财务核算的集中化和共享化处理,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网上申报系统、学生收费系统、银校互联系统、网上缴费平台、接单管理系统等财务信息化系统已基本普及 。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部分高校财[6 ]务组织架构得以一并优化,如将财务处调整为计划财务处(部),增设会计信息化科、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与运维技术岗等,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高校获取和处理财务信息的效率和质量。虽然财务信息化建设有效增强了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能力和应对水平,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发展水平不均衡,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
  高校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一致。部分高校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在财务预算编制、资金筹集、经费使用、运营管理等工作中,缺乏对风险的敏锐感知能力和有效应对措施。此外,高校对信息化技术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认知存在差异。部分高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与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度融合,已迈入智慧财务阶段;但仍有部分高校将信息化技术视为财务人员开展工作的辅助性工具,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财务风险管理仍主要依赖人工审核和监控等传统手段。部分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未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质效不高,导致信息化技术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不显著。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
  自2012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高校虽在不断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能力也有显著提升,但面对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仍存在漏洞:如部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执行不彻底;部分高校未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缺乏学校层面的财务风险防控方案,缺乏财务风险管理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执行标准;部分高校的财务政策修订不及时,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