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视角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执行中存在风险;部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较为完备,但未将政策要求嵌入财务信息系统,导致信息化技术在管理财务风险方面的应用流于形式。
(三)信息技术支撑不足,缺乏有效的硬件保障
信息化建设需要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小到身份鉴别技术、数据存储加密技术,大到网络安全技术、系统恢复技术 。这些技术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 [7]设的基础,自身风险也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中,大部分高校财务、资产、教务、科研、人事等系统分属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维护,缺乏整体规划,不同软件公司在平台建设、系统更新、风险管理以及个性化定制等方面能力差异较大,且存在基础数据不共享、业财融合不充分、数据对接不顺畅等弊病。这些都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缺乏高素质的队伍支撑
财务人员作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需要同时具备财务管理、高校业务和信息技术“三重技能”,以应对高校业财融合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但实际上,大部分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掌握不足,不擅长运用财务系统和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而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虽精通技术运用,却往往缺乏财务管理知识。此外,财务人员过多关注自身业务工作,较少涉足高校教学、科研等领域,对具体业务流程和实际科研情况了解有限,其工作容易出现疏漏[8],难以胜任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信息化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抓好顶层设计,提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首先,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相关政策、制度文件和管理模式的宣讲力度。营造风险防范的工作氛围,提高中高层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树立“大财务”理念,通过顶层设计,强化全校师生对防范财务风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知。其次,抓住“数字中国”“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等改革机遇,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一体考虑、一体推进、一体建设。最后,成立专项组织机构抓好落实。如成立校级层面的议事协调机构,即财务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统筹规划与协调推进;成立专家小组,成员包括财务、信息技术、风险管理、高校管理等多个领域专家,负责指导和论证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工作组,涵盖财务风险管理涉及的相关部门业务骨干,负责财务风险管理具体工作的落实。
(二)健全体制机制,抓好制度建设,夯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基础
一是制定学校层面财务风险的管理方案。明确风险管理的目的、原则和范围,明确所涉及的财务管理领域和风险类型,明确部门和个人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依托高校财务信息化流程,健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评估指标和处理措施嵌入到财务流程中,在制度层面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应对策略,明确处理流程和各环节责任人,借助信息系统使财务工作与风险防控工作融为一体,让财务风险管理实现全程化、实时化和精准化,降低人为操作失误或违规行为带来的风险。三是建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多部门定期沟通协调制度。涵盖财务、内控、审计、人事、教学、科研、学科、采招、后勤等多个部门,确保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高效推进。四是建立基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校内外合作机制。通过与兄弟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风险管理问题,分享经验成果,不断提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五是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依风
(三)信息技术支撑不足,缺乏有效的硬件保障
信息化建设需要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小到身份鉴别技术、数据存储加密技术,大到网络安全技术、系统恢复技术 。这些技术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 [7]设的基础,自身风险也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中,大部分高校财务、资产、教务、科研、人事等系统分属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维护,缺乏整体规划,不同软件公司在平台建设、系统更新、风险管理以及个性化定制等方面能力差异较大,且存在基础数据不共享、业财融合不充分、数据对接不顺畅等弊病。这些都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缺乏高素质的队伍支撑
财务人员作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需要同时具备财务管理、高校业务和信息技术“三重技能”,以应对高校业财融合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但实际上,大部分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掌握不足,不擅长运用财务系统和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而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虽精通技术运用,却往往缺乏财务管理知识。此外,财务人员过多关注自身业务工作,较少涉足高校教学、科研等领域,对具体业务流程和实际科研情况了解有限,其工作容易出现疏漏[8],难以胜任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信息化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抓好顶层设计,提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首先,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相关政策、制度文件和管理模式的宣讲力度。营造风险防范的工作氛围,提高中高层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树立“大财务”理念,通过顶层设计,强化全校师生对防范财务风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知。其次,抓住“数字中国”“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等改革机遇,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一体考虑、一体推进、一体建设。最后,成立专项组织机构抓好落实。如成立校级层面的议事协调机构,即财务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统筹规划与协调推进;成立专家小组,成员包括财务、信息技术、风险管理、高校管理等多个领域专家,负责指导和论证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工作组,涵盖财务风险管理涉及的相关部门业务骨干,负责财务风险管理具体工作的落实。
(二)健全体制机制,抓好制度建设,夯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基础
一是制定学校层面财务风险的管理方案。明确风险管理的目的、原则和范围,明确所涉及的财务管理领域和风险类型,明确部门和个人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依托高校财务信息化流程,健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评估指标和处理措施嵌入到财务流程中,在制度层面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应对策略,明确处理流程和各环节责任人,借助信息系统使财务工作与风险防控工作融为一体,让财务风险管理实现全程化、实时化和精准化,降低人为操作失误或违规行为带来的风险。三是建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多部门定期沟通协调制度。涵盖财务、内控、审计、人事、教学、科研、学科、采招、后勤等多个部门,确保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高效推进。四是建立基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校内外合作机制。通过与兄弟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风险管理问题,分享经验成果,不断提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五是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