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6版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
  
到自媒体平台的使用和交往活动中,自媒体已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交互动以及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在自媒体使用场域上,多为主流平台;在认知上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媒体交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认可自媒体交往的积极意义,并将自媒体交往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部分。
  (二)自媒体活动目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目的多为:自我表达,占比27.4%;信息传递,占比26.9%;获取认同,占比23.9%;拓宽交往边界,占比19.8%;其他,占比2%(见表2)。
  自媒体拓宽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社交需求和节奏,符合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自媒体信息传递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大学生交往行为多样化、生活化。泛群圈的信息传播,从点赞与互动中获得归属感、满足感与认同感。记录生活、表达心情、分享互动成为现实交往活动的延伸,拓宽了大学生交往边界。自媒体丰富的交往载体、形式、内容,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与自由。
  (三)自媒体活动行为分析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交往是多个主体的互动行为,人们的社交行为是由其所处生活环境、交往方式和准则所决定的 。 本文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1]理论,将大学生自媒体活动行为依据自我表现、维护关系、社会参与,三种行为关系来进行界定和划分。
  自我表现行为侧重于个体对自我探索后所展现的自我形象,分为积极自我行为和真实自我行为。积极自我表现行为是指个体有选择性地表现自身积极的方面,表现为发表修饰过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真实自我表现行为是指个体不对表现内容进行选择,真实地表现自身各方面的特质,表现为记录生活和分享心情等。
  维护关系行为侧重于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关系与连接,分为自媒体交友行为和巩固关系行为。自媒体交友行为是指通过自媒体平台认识和培养新朋友,扩展人际关系网的行为,包括聊天和交友等。巩固关系行为是交往行为理论中“相互理解”的核心诉求,指利用自媒体更加便捷有效地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网,表现为点赞、评论、关注等。
  社会参与行为侧重于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后对社会问题的表达,分为社会内容创作行为和社会参与表达行为。社会内容创作行为是指个体作为自媒体资源和信息的生成者,发布信息和生成原创内容等。社会参与表达行为是指个体针对已获取的自媒体信息表达观点和发表意见的行为,包括回复和交流等。
  结合调研数据和访谈情况分析发现,大学生自媒体活动行为多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