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7版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
  
护关系行为,其子维度巩固关系行为最为突出(占比27%)。其次是自我表现行为,大学生通过分享记录生活,展示真实积极的自我,是自我表达和获取认同的主要动机。社会参与行为最少,其子维度社会内容创作行为(占比10%)和社会参与表达行为(占比8%)占比最低,表明大学生自媒体活动行为更多的是建立在与自己有直接关联的事情上,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性较低(见表3) 。
  (四)自媒体活动特征分析
  第一,社交需求个体化。自媒体打破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精准沉浸的交往特性,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自媒体平台进行社交互动,更加自主地选择社交平台,以满足个体的兴趣偏好和社交需求。第二,社交关系多样化。大学生通过自媒体灵活拓宽社交渠道,扩大交友圈,拓展社交范围,以建立和维护更广泛的社交关系。第三,情感表达自由化。大学生在自媒体活动行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和自我选择性,以个人兴趣和偏好主动选择适合的社交对象和方式,以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实现情感表达自由化。第四,自我呈现个性化。大学生自媒体活动行为多为自我表现,呈现内容何时发布、以何种方式发布,这种自主性使得他们的自我呈现更加真实自然;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呈现自我。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第一,非理性的价值选择。自媒体内容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海量性,汇聚了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诱导和情绪煽动,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价值观容易受到误导,往往会作出非理性的价值选择和活动行为,从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第二,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离。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展示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更多的是借助网络塑造出的虚拟形象,而自媒体虚拟形象与现实自我形象最大的区别是虚拟包装下的形象理想化,由此产生的自我定位偏离,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和个体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第三,自媒体依赖下的现实交往缺失。自媒体已经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友的各个层面,在社交和学习等方面对自媒体软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交流已经成为交流行为习惯,即使在同一个宿舍、同一个教室,大学生更习惯于使用自媒体软件交流,从而导致现实关系的维持和交流的缺失。第四,自媒体呈现出理性认知偏差。自媒体扩展了大学生社交边界,理性认知偏差也随之出现,如情绪化表达、盲目跟风等问题时常出现。受多元信息影响,易导致大学生理性认知偏差;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不高,难以辨别信息真伪,易受误导,由此产生不良及不合理的交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