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

如何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媒体活动行为,提升网络素养,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关键命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一,缺乏理性价值观的引导。交往价值分为对象性价值和存在性价值。调查发现,大学生自媒体行为更倾向于对象性价值,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大学生更在乎内容呈现和客体反应,而忽视了自媒体对自我发展的价值,从而影响交往理性对交往行为的引导作用。第二,缺乏理性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理念、原则和价值的体现。网络空间不是纯粹的虚拟,而是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 。自媒体内容多元丰富,深受大学生喜爱,一旦网络受限或失去自媒体平台,则会表现出无聊和烦躁的状态,现实活动也难以维持。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明确,[2]才会缺乏对自媒体活动和内容的理性思考,陷入自我发展困境。第三,自媒体道德弱化。自媒体自由开放、节奏鲜明,其不良观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产生干扰,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和网络道德弱化,因而传播谣言、网络暴力在大学生群体时有发生。第四,价值选择能力不强。自媒体作为网络活动载体,发展环境复杂多样,使用者素质良莠不齐,传播内容真假难辨,现有法规对自媒体传播内容和行为约束有限。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有限,部分自媒体内容的非理性观念和不良价值观干扰了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自媒体的负面影响,从而做出不合理的自媒体活动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策略
(一)强化价值引领,培育网络素养
高校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建立“思政教育+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自媒体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以此为基本的自媒体活[3]动规范和价值目标,提升网络素养。例如,陕西某本科高校微信公众号设置专家学者风采专栏,发挥专家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和育人感召力,展示学术成就,弘扬教育家精神;开设价值观思辨专栏,解读交流热点议题和大学生关注度高的话题,促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提升。第二,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与时俱进地拓宽育人渠道。例如,陕西某职业院校构建跨平台教育知识库,运用人工智能通过语义理解自动关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线课程,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以个性鲜明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开展“青年大学习”系列活动,掀起理论学习热潮;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服务型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强化文化认同,培养网络道德人格
提升自媒体活动中的主流价值、主流舆论和主流文化认同,多途径提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