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研究
本文基于生物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数字技术时代高中学段家校共育新路径。研究发现,目前家校共育存在数字平台应用不足、家校责任认知模糊、技术应用能力参差、评价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此提出拓展数字沟通渠道、明确责任边界、开展技术培训、完善评价反馈体系等策略。实践表明,这些策略可有效提升家校共育质量,推动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数字技术赋能高中学段家校共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以极快的速度渗透教育领域,传统教育模式正经历全面的变革,高中阶段的家校共同育人问题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兼具理论与实践特性的学科,不仅肩负着生命科学知识的输送,更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意识的重任。在数字技术时代,如何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家庭与学校在生物学科教育方面的高效协作,形成“携手共进”的育人合力,成为亟待研究的关键课题。本文以生物学科为例,着重剖析数字技术赋能高中学段家校共育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法。
数字技术赋能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教育变革趋势,创新家校共育模式
在“互联网+教育”浪潮席卷下,教育领域正经历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新,以往家校共育模式多依靠定期召开家长(委)会、家访等线下沟通手段,存在信息传输滞后、沟通效率低下等弊端,数字技术加入其中,为家校共育铺设了全新的路径,推动其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常态化方向转型。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障碍,借助即时通信工具、线上教育平台,学校与家庭可以实现无间隙对接,教师可随时向家长发送生物学科的教学计划、课程要点及学生课堂表现;家长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实践探索情形。借助钉钉、企业微信等数字化平台构建家校交流群,能够及时分享生物学科的前沿学术动态与科普视频资源,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关注生物科学领域的进展。通过整合虚拟现实( VR) 、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能够将生物学科中抽象的知识概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