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研究

虚拟仿真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现状剖析
(一)数字平台应用不足,家校互动渠道单一
尽管数字技术为家校协同育人搭建了多样平台,但在实际应用时,高中生物学科家校互动依旧借助传统的沟通渠道,一些学校虽引进了家校沟通APP与在线教育平台,但功能只局限在通知发布、作业布置等基础层面,未充分发挥数字平台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特殊长处。大多数平台未开设生物学科专属的互动板块,不能针对生物实验分享、前沿知识讨论这类需求给出个性化服务,家校两方在数字平台探索与创新上意识不够强,造成互动形式僵滞,教师大多把数字平台作为线下教学的单纯延伸,欠缺利用虚拟现实( VR) 、增强现实(AR)等技术去开展生物学科特色活动的尝试,无法激起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激情,而家长仅被动去接收学校发出的信息,较少主动利用平台资源去开展家庭生物学习活动,造成数字平台沦落为单向信息传递的工具,没有构建成双向、动态的互动模式,家校互动渠道呈现单一性,严重制约了共育效果的提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以来,尽管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但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使用率不高,平台的用户活跃度需进一步提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常态化工作时普遍缺乏平台使用意识,导致其空有资源却无法有效利用以提升教学能力[2 ];而家长群体对该平台的认知度则普遍偏低,进一步限制了家校协同共育的广度与深度。
( 二)双方责任认知模糊,协同育人动力欠缺
在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合作育人的实施中,学校与家庭对各自所承担的角色及责任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教师持有一种观念,即生物教学的主导责任主要在于学校,家长仅需配合完成如作业监督等辅助性工作,由此忽略了家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实践探索方面所能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反之,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重视成绩、忽视素养”的认知倾向,往往将生物学科简单视作应试科目,过度聚焦于考试分数,未能充分重视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