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研究
供了较好的思路:平台构建的生物课程资源库,不仅收录了人教版教材配套的课件、教案,还整合了国内外顶尖生物科研机构发布的科普视频、前沿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平台设置“家校协作任务”模块,教师发布家庭生物观察任务后,家长可通过平台提交观察记录,系统自动生成可视化的学习轨迹,为家校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依据,真正实现了家校共育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利用智能手机APP进行家庭生物观察为例:教师设计具体任务,指导家长、学生安装注册选定APP,并演示核心操作技能——包括拍摄清晰生物特征照片、有效使用APP的AI识别功能、正确填写观察信息及完成数据上传。教师随后利用平台查看点评记录,并组织围绕成果的在线讨论。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基于ClassIn信息平台创建的“数智化”家校共育体系,通过家长学校课程化、德业课程项目化、《智慧家长读本》系列化等方式,培育时代少年、引领“智慧家长”[3] 。
(二)明确家校责任边界,强化协同育人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从“家事”正式提升为“国事”,明确了家庭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法定责任。在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的具体实践中,唯有清晰界定家校双方的具体责任,才能有效避免陷入“学校包办一切”或“家长过度干预”的两极困境,进而凝聚真正的教育合力。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其核心职责应聚焦于生物学科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学业质量评价等核心专业环节;同时,需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则必须承担起为学生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生物学科实践活动等责任,切实将生物学科学习融入家庭生活场景之中。为保障责任落实,可通过制定《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责任清单》,细化双方在理论学习、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的具体职责,使家校共育工作实现规范化、可操作化。例如,明确规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不少于2次生物学科线上家长会,向家长深入解读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各阶段性学习目标;要求教师需每周定期通过数字平台推送生物学科学习指导建议,内容涵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生物科普书籍、指导开展家庭小实验等具体策略;清晰界定家长除监督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外,须每月协助学生完成至少1项家庭生物实践活动。例如,制作家庭泡菜、观察微生物发酵过程、观察记录小区植物多样性等,并需将实践过程以图文报告或视频记录等形式及时反馈给学校。某校通过责任的明确划分,家长参与生物学科教育的比例从不足40%提升至85%,学生在生物学科实践能力考核中的优秀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家校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达成高度共识。
( 三)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提升双方应用能力
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对教师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涵盖数字资源获取与处理、数字教学工具运用、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等关键维度。在高中生物学科领域,教师亟需掌握生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及分子生物学软件等专业化工具,方能将抽象复杂的生物知识可视化、高危实验操作安全化与流程化。家长的数字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参与家校共育的深度与效度,唯有具备基础性数字工具操作能力,方可有效利用在线资源辅助学生开展生物学学习。基于此,分层分类推进技术培训,成为弥合家校数字鸿沟、释放数字技术育人潜能的核心路径。教师培训首先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2023年的“暑假教师研修”专题共有1600万名教师参与,参训率达到85%,研修点击量累计超过17亿次,参训人数和点击量均为历次寒暑假期教师研修最高[4 ], 还可邀请生物教育专家与信息技术专家协同授课,除
(二)明确家校责任边界,强化协同育人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从“家事”正式提升为“国事”,明确了家庭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法定责任。在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的具体实践中,唯有清晰界定家校双方的具体责任,才能有效避免陷入“学校包办一切”或“家长过度干预”的两极困境,进而凝聚真正的教育合力。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其核心职责应聚焦于生物学科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学业质量评价等核心专业环节;同时,需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则必须承担起为学生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生物学科实践活动等责任,切实将生物学科学习融入家庭生活场景之中。为保障责任落实,可通过制定《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责任清单》,细化双方在理论学习、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的具体职责,使家校共育工作实现规范化、可操作化。例如,明确规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不少于2次生物学科线上家长会,向家长深入解读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各阶段性学习目标;要求教师需每周定期通过数字平台推送生物学科学习指导建议,内容涵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生物科普书籍、指导开展家庭小实验等具体策略;清晰界定家长除监督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外,须每月协助学生完成至少1项家庭生物实践活动。例如,制作家庭泡菜、观察微生物发酵过程、观察记录小区植物多样性等,并需将实践过程以图文报告或视频记录等形式及时反馈给学校。某校通过责任的明确划分,家长参与生物学科教育的比例从不足40%提升至85%,学生在生物学科实践能力考核中的优秀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家校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达成高度共识。
( 三)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提升双方应用能力
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对教师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涵盖数字资源获取与处理、数字教学工具运用、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等关键维度。在高中生物学科领域,教师亟需掌握生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及分子生物学软件等专业化工具,方能将抽象复杂的生物知识可视化、高危实验操作安全化与流程化。家长的数字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参与家校共育的深度与效度,唯有具备基础性数字工具操作能力,方可有效利用在线资源辅助学生开展生物学学习。基于此,分层分类推进技术培训,成为弥合家校数字鸿沟、释放数字技术育人潜能的核心路径。教师培训首先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2023年的“暑假教师研修”专题共有1600万名教师参与,参训率达到85%,研修点击量累计超过17亿次,参训人数和点击量均为历次寒暑假期教师研修最高[4 ], 还可邀请生物教育专家与信息技术专家协同授课,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