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研究
深度解析生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如PhET仿真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外,重点阐释VR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融合策略。家长培训则从智能手机基础操作、教育APP应用切入,阶梯式提升其在线教育平台资源检索能力,掌握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生物学科精品课程的调用方法。特别值得建议及时建立班级互助群组便于即时交流,提供涵盖常见技术难题的速查文档,并积极引导学生将解决技术障碍的过程本身视为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后,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生物教学的频率提高了60%,家长通过数字平台参与家校共育的活跃度提升了75%,有效推动了数字技术在家校共育中的应用。
(四)完善评价反馈体系,确保共育持续优化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在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实践中,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是检验共育实效、优化协同策略的核心保障。传统评价方式因过度聚焦考试成绩,严重忽视学生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层面的动态发展,难以全面反映家校共育的真实成效。因此,亟须构建覆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主体,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从生物学科教学目标达成度、家校协同效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等多维度实施综合评估。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需涵盖家校共育方案的体系完整性与创新性、数字平台的建设维护水平、家校活动的组织频次与参与度等 ,[6] 例如通过分析平台访问数据流、家长线上活动签到率量化评估工作实效;教师层面的评价应聚焦数字技术赋能家校沟通的能力、家长指导的有效性及教学成果转化度,通过家长匿名测评结合学生成绩进步幅度与实践能力发展数据进行综合考核;家长层面的评价重点考察参与生物学科教育的积极性、配合学校工作的响应度及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采用线上问卷、深度访谈、成长档案分析等方式实施,例如通过家庭生物实践作品质量与家长教育反思报告研判参与深度;学生层面的评价需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档案、探究活动过程表现及跨学科应用能力构建成长性量表。基于评价结果,学校须动态调整共育策略:针对家长在生物实验指导等薄弱环节增设线上专题培训,针对教师在数字技术应用短板定制进阶型二次培训课程。
结束语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今天,高中生物学科的家校共育,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多元数字互动平台、明确家校责任分工、加强技术能力培训与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家校双方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真正形成“同心协力”的育人合力。面向未来,家校共育需要紧跟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创新,将政策要求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构建更符合时代发展、更具科学性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杨秋.微信作为家校沟通方式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可行性[D].河南大学,2018.
[2]段雨迪,张雅君,周琼,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及其优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5(18):24-29.
[3]张淑艳.数字化转型赋能家校共育新动能[J].上海教育,2023(9):73-74.
[4]程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23暑期教师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专题结业[N].中国教育报,2023-09-02(02).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6]梁玉宁.“互联网+教育”时代家校共育的范式转向与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3):12-15.
作者简介
闫 锋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中部生物学科教研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科教学
(四)完善评价反馈体系,确保共育持续优化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在高中生物学科家校共育实践中,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是检验共育实效、优化协同策略的核心保障。传统评价方式因过度聚焦考试成绩,严重忽视学生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层面的动态发展,难以全面反映家校共育的真实成效。因此,亟须构建覆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主体,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从生物学科教学目标达成度、家校协同效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等多维度实施综合评估。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需涵盖家校共育方案的体系完整性与创新性、数字平台的建设维护水平、家校活动的组织频次与参与度等 ,[6] 例如通过分析平台访问数据流、家长线上活动签到率量化评估工作实效;教师层面的评价应聚焦数字技术赋能家校沟通的能力、家长指导的有效性及教学成果转化度,通过家长匿名测评结合学生成绩进步幅度与实践能力发展数据进行综合考核;家长层面的评价重点考察参与生物学科教育的积极性、配合学校工作的响应度及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采用线上问卷、深度访谈、成长档案分析等方式实施,例如通过家庭生物实践作品质量与家长教育反思报告研判参与深度;学生层面的评价需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档案、探究活动过程表现及跨学科应用能力构建成长性量表。基于评价结果,学校须动态调整共育策略:针对家长在生物实验指导等薄弱环节增设线上专题培训,针对教师在数字技术应用短板定制进阶型二次培训课程。
结束语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今天,高中生物学科的家校共育,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多元数字互动平台、明确家校责任分工、加强技术能力培训与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家校双方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真正形成“同心协力”的育人合力。面向未来,家校共育需要紧跟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创新,将政策要求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构建更符合时代发展、更具科学性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杨秋.微信作为家校沟通方式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可行性[D].河南大学,2018.
[2]段雨迪,张雅君,周琼,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及其优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5(18):24-29.
[3]张淑艳.数字化转型赋能家校共育新动能[J].上海教育,2023(9):73-74.
[4]程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23暑期教师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专题结业[N].中国教育报,2023-09-02(02).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6]梁玉宁.“互联网+教育”时代家校共育的范式转向与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3):12-15.
作者简介
闫 锋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中部生物学科教研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