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战略下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不知情,导致实际申请率低。另一方面,现有优惠政策激励效果有限。如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因标准模糊导致执行存在盲区。优惠政策更多倾向于制造业,而社会层面如养老、托育等领域的企业难以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导致优惠政策行业覆盖不均。
三是动态调整机制与监督机制不足。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审批耗时较长,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需要,导致毕业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技能之间存在错位。政策调整多依赖政府决策,职业院校、社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缺乏表达渠道。此外,缺乏独立机构对政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企业合作成效无法得到量化。
2、产教融合“形实分离”的困局
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 。 从产教融合具体实践来看,[4]一方面,校企融合存在浅层化现象。大部分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顶岗实习”的传统做法上,企业未能参与课程设计开发与标准制定过程,职业院校也未能从企业现实需求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和技术培训内容,导致毕业生掌握的技能与当下企业所需技术脱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数据显示,70%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技能不匹配”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不足和新技术知识欠缺两方面。另一方面,利益共享机制缺失。具体表现在院校合作的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成果转化率低。企业难以获得实质性收益,职业院校也因为转让费管理机制不足,导致激励作用不明显。
3、社会认知与文化惯性的双重束缚
环境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营造全民创新的良好局面。但从目前来看,“学历至上”的传统认知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升学失败者的无奈选择”成为了全社会大部分家长的普遍认识,导致职业教育优质生源流失。此外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偏低,工资水平低于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且职业晋升通道狭窄、继续升造机会偏少,直接影响技能型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
教育强国旨在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是以政府、市场、社会多方主体协同发展的机制设计,其协同发展内含着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及现代人力资源积极开发等多个维度,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多元协同: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而协同发展首先体现在主体的协同。因此,多元协同、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是职业教育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路径。一是政府角色要从“主导者”转型为“赋能者”。完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部门职能,赋予其制定技能标准和分配资源的实权。二是行业组织要建立“需求-供给”传导机制。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技能预警系统”“技能需求系统”等平台,动态发布技能需求清单,实时掌握市场技能需求。三是职业院校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角色转变。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及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淘汰落后专业、新增急需紧缺专业。创新培养“双师型”教师,将企业实践体现到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中。四是全民动员,激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全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和重视程度,将职业教育嵌入终身学
三是动态调整机制与监督机制不足。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审批耗时较长,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需要,导致毕业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技能之间存在错位。政策调整多依赖政府决策,职业院校、社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缺乏表达渠道。此外,缺乏独立机构对政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企业合作成效无法得到量化。
2、产教融合“形实分离”的困局
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 。 从产教融合具体实践来看,[4]一方面,校企融合存在浅层化现象。大部分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顶岗实习”的传统做法上,企业未能参与课程设计开发与标准制定过程,职业院校也未能从企业现实需求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和技术培训内容,导致毕业生掌握的技能与当下企业所需技术脱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数据显示,70%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技能不匹配”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不足和新技术知识欠缺两方面。另一方面,利益共享机制缺失。具体表现在院校合作的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成果转化率低。企业难以获得实质性收益,职业院校也因为转让费管理机制不足,导致激励作用不明显。
3、社会认知与文化惯性的双重束缚
环境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营造全民创新的良好局面。但从目前来看,“学历至上”的传统认知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升学失败者的无奈选择”成为了全社会大部分家长的普遍认识,导致职业教育优质生源流失。此外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偏低,工资水平低于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且职业晋升通道狭窄、继续升造机会偏少,直接影响技能型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
教育强国旨在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是以政府、市场、社会多方主体协同发展的机制设计,其协同发展内含着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及现代人力资源积极开发等多个维度,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多元协同: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而协同发展首先体现在主体的协同。因此,多元协同、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是职业教育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路径。一是政府角色要从“主导者”转型为“赋能者”。完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部门职能,赋予其制定技能标准和分配资源的实权。二是行业组织要建立“需求-供给”传导机制。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技能预警系统”“技能需求系统”等平台,动态发布技能需求清单,实时掌握市场技能需求。三是职业院校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角色转变。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及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淘汰落后专业、新增急需紧缺专业。创新培养“双师型”教师,将企业实践体现到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中。四是全民动员,激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全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和重视程度,将职业教育嵌入终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