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战略下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习体系之中,与社区联合,实现“15分钟职教服务圈”,让每个人都能按需选择职业教育。同时引入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技能开展专业化评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二)技术赋能:创新协同发展工具与载体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要求,通过数字化升级赋能产教深度融合,更好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数据集成,打通学生、教师、学校全链条管理信息系统,深挖职业教育数据富矿,构建大数据赋能职业教育的治理新体系 。一方面,依托城市平台,建[5]设“城市职教大脑”,整合人社部就业数据、企业用工信息、院校专业设置等,构建动态监测模型,及时反映技能人才的需求供给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技能银行”等制度,探索新型协同发展工具。借鉴新加坡“个人学习账户”,市民可将技能证书兑换成积分,用于抵扣个税或兑换培训资源。此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智能制造等方面实训基地建设,盘活各类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三)制度创新:保障体系的突破性重构
第一,立法保障企业深度参与。坚持地方立法先行,地方政府出台职业教育相关条例,明确规模以上企业必须承担的主体责任,如设立职业教育经费等,对违规企业实施处罚措施,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责任感。第二,完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深化成果转化机制,优化校企联合研发成果收益分配比例,提高企业和职业院校创新动力。第三,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将“职业教育发展指数”纳入县市区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建立“技能人才社会贡献度”评价体系,对高技能人才在政治参与、社会认同、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技能型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更加凸显,干事创业的动力更加高涨。
(四)文化重构:培育“技能型社会”生态
第一,创新宣传方式,重构社会认知。通过媒体宣传打造系列纪录片讲述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吸引更多人报考职校专业;设立“城市工匠日”等专门节日,定期举办技能巡展、大师论坛,调动全民参与热情;开设“匠人工坊”“匠心传承课堂”等城市特色品牌,将职业教育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创新性融合,打造城市特色名片,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坚持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通过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观教育。畅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的发展渠道,使中职学生有更多学习选择机会。通过职业教育进社区、劳动观教育进社区及家校平台等形式,改善家长职业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度。
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能定位的转变与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主体协同、技术协同、制度协同及文化协同,推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未来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坚守职业教育初心、保持职业教育特性,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全民的教育、面向产业的教育、面向创新的教育、面向智能的教育和面向国际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01-20(06).
[2]林子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跨越发展[J].发展研究,2022(6):65-70.
[3]彭小琴,袁微微,殷海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款式设计课程为例[J].西部皮革,2022(13):67-70.
[4]赵婷婷,王桂艳.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源起、管理及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7-17.
[5]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5(4):3-8.
作者简介
伍 淑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二)技术赋能:创新协同发展工具与载体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要求,通过数字化升级赋能产教深度融合,更好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数据集成,打通学生、教师、学校全链条管理信息系统,深挖职业教育数据富矿,构建大数据赋能职业教育的治理新体系 。一方面,依托城市平台,建[5]设“城市职教大脑”,整合人社部就业数据、企业用工信息、院校专业设置等,构建动态监测模型,及时反映技能人才的需求供给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技能银行”等制度,探索新型协同发展工具。借鉴新加坡“个人学习账户”,市民可将技能证书兑换成积分,用于抵扣个税或兑换培训资源。此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智能制造等方面实训基地建设,盘活各类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三)制度创新:保障体系的突破性重构
第一,立法保障企业深度参与。坚持地方立法先行,地方政府出台职业教育相关条例,明确规模以上企业必须承担的主体责任,如设立职业教育经费等,对违规企业实施处罚措施,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责任感。第二,完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深化成果转化机制,优化校企联合研发成果收益分配比例,提高企业和职业院校创新动力。第三,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将“职业教育发展指数”纳入县市区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建立“技能人才社会贡献度”评价体系,对高技能人才在政治参与、社会认同、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技能型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更加凸显,干事创业的动力更加高涨。
(四)文化重构:培育“技能型社会”生态
第一,创新宣传方式,重构社会认知。通过媒体宣传打造系列纪录片讲述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吸引更多人报考职校专业;设立“城市工匠日”等专门节日,定期举办技能巡展、大师论坛,调动全民参与热情;开设“匠人工坊”“匠心传承课堂”等城市特色品牌,将职业教育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创新性融合,打造城市特色名片,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坚持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通过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观教育。畅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的发展渠道,使中职学生有更多学习选择机会。通过职业教育进社区、劳动观教育进社区及家校平台等形式,改善家长职业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度。
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能定位的转变与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主体协同、技术协同、制度协同及文化协同,推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未来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坚守职业教育初心、保持职业教育特性,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全民的教育、面向产业的教育、面向创新的教育、面向智能的教育和面向国际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01-20(06).
[2]林子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跨越发展[J].发展研究,2022(6):65-70.
[3]彭小琴,袁微微,殷海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款式设计课程为例[J].西部皮革,2022(13):67-70.
[4]赵婷婷,王桂艳.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源起、管理及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7-17.
[5]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5(4):3-8.
作者简介
伍 淑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