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路径探索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能力图谱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由路径,实施中存在培养模式“工科理科化”、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待提升、课程与教材滞后、评价体系偏离目标等问题。以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应实现以项目为牵引、以目标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工学交替为形式的培养模式转变;组建校企双导师队伍,畅通校企导师沟通渠道,强化对校企导师的培训提升;构建与产业发展共振、与科技前沿对接、具有工程特色、重视实习实践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创新评价机制,实现在准入阶段选拔“优生”,在培养过程中“优育”,在毕业阶段输出“优才” 。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两中心一高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拥有一支卓越的工程师队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升级的必然要求。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认识到卓越工程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极端重要性。随着新一轮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在一些关键产业领域面临大量高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缺口,各项“卡脖子”技术问题也急迫呼吁交叉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工程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卓越工程师,既是时代变迁的外在要求,也是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对我国把牢未来国际科技与人才竞争的主动权有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力结合点,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进一步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各尽其能,建立一体化的产学研‘联合体’组织,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能有效汇聚产业链头部企业资源,推动校企共同培养与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促进科研技术成果从高校向行业加速转移转化,是培育卓越工程师的必由路径。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1]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这既阐明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又明晰了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养,为培育卓越工程师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在2013年印发了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详细说明了本、硕、博三个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 2] 随着这十年间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和迅猛发展,行业标准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卓越工程师中“卓越”一词的内涵定义和能力要求也有必要得到进一步更新、丰富甚至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