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3版
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路径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2023年9月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全体成员单位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汇编(第一卷)》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标准(暂行)》,构建了家国情怀与职业素养、工程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领导管理与持续改进能力、终身学习与全球胜任力四个一级指标及九个二级指标。[3] 其中,具有时代意义与重要性的卓越工程师通用能力要求。一是家国情怀与职业素养。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秉持“爱国敬业、严谨笃实、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追求卓越、寻求突破。二是工程基础知识与技术。这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基础,是工程师能产出先进工程技术成果的看家本领。三是创新能力。未来的工程问题因为技术集成、学科交叉等特征较为复杂、多变,工程师作为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应具备超前布局、提前谋划的创新思维,这是抢占科技前沿、把握发展先机的关键。四是多学科视野。当下工程技术演进多学科交叉、多技术渗透、多领域融合属性明显,加之工程问题天然具有复杂和综合的特点,卓越工程师的跨学科素养成为新时代“卓越”的内在要求。五是数字能力。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领域工程师紧缺。此外,数字技术已经快速渗透到工程领域的各行各业,深刻影响着工程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成为工程行业发展变革的新支点,掌握必备的数字技能是对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新要求。六是通识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技能、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这是内在知识与技能能够外显展露、得以应用的能力保障。
   产教融合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育的逻辑关系
  产教融合强调高校和产业的互联互通互融关系,通过高校的教育、科研力量为产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和前沿科技成果,通过产业的需求侧、生产实际情况反馈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教融合对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科技链的良性互动和紧密联系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下的产教融合对“产”“教”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由原先的松散耦合关[4]系推进为嵌入融通关系, 强调“产”“教”两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上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致力于形成校企共担使命、共享资源、共建平台、共克难题、共育成果的共赢局面。
  产教融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经路径。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5 ] 从组织关系匹配的角度上说,高校与产业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上目标相同、价值一致,能够实现知识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叠加,是匹配度较高的多元育人主体关系。[6]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天然决定了其培养道路必须立足和融合高校和产业两大阵地,产教融合是其培养工作的必经道路。通过产教融合这一路径,一是培养方向更精准,聚焦产业发展规划和未来人才需求,以产业之笔为卓越工程师画像,培养未来工程重要战略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急需的人才而不止是“象牙塔”里的优秀毕业生。二是培养质量更高,企业能提供差异化的教育资源,包括行业发展的最新资讯、技术应用的最新情况、实习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工程实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项目等。这些资源能与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互补,共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尤其是提高学生在重大工程实践中解决大规模复杂问题的能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