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4版
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路径探索
  未来培养适应重大需求的拔尖人才。三是培养逻辑更合理,高校与行业的双通道联合育人是卓越工程师成才的必要途径。经验来说,工程人才创新成果高产的年龄比学术人才要晚7年左右。 [7]工程师的成长需要多一些在企业实践积淀、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积累,因此卓越工程师的成才既离不开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也离不开在企业岗位上历练成长,转化知识、科研成果。
  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现实困境及背后成因
  在以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容易出现“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的困境,部分校企间的合作关系仍停留在短期、松散耦合层面上。具体而言,在培养模式、导师队伍、评价体系、课程与教材等方面“产”“教”脱节的“两张皮”问题仍然突出。
  (一)培养模式“工科理科化”问题突出​
  培养模式没有转变,“工科理科化”问题严重,实践性不足。一是学校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要求与培养模式上经验不足、意见不一,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质化,培养模式较传统育人模式还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虽然学校都明确要实施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但是学生的时间基本支配在校园里做理论研究与论文产出上,有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的学位项目没有能够及时归入项目培养管理的模式下。二是实习实践走马观花,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仍然在走“老路子”。在课程设计和实践内容上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机会,但没有着重培养卓越工程师要求的创新创造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等,存在新瓶装旧酒、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形。三是以产教融合驱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宏观微观制度不健全、不协同。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不细不实、长效机制的制度设计缺位,导致产教融合培育卓越工程师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且质量待提升
  导师队伍结构搭建不合理,高校导师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大多高校教师的成长履历是高校毕业再直接到高校就业,没有在企业工作历练的经历,因此对于产业的技术应用环境及全过程、项目运转机制、科技成果应用与转移、技术发展现状等都缺乏了解,工程实践、技术应用与创新、多学科协作等能力磨练不足。另外,在论文收录平台及数量、专利数、课题经费、项目数量及级别等科研量化指标的引导下,校内导师的工作重心仍在论文与项目上,对于“十年磨一剑”的重大原始性创新及原创性成果研究和 “深入一线”的工程实践与工程实际问题解决等关注度少、投入精力少。因此,以高校教师为主,培养出贯通“产”“教”的工程领军人才是很难的,需要企业导师团队的加入。然而当下产教融合培育卓越工程师中,校企导师互补育人的格局还未形成,普遍存在企业导师数量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深度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课程与教材滞后于产业发展
  课程与教材滞后,未能追赶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当下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迅猛,工程产业的新技术、新形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但是相比而言,高校的变革速度较为缓慢,存在用过去的教材和知识培养未来人才的现象。由于高校教材编审时间长、高校“关门教学”、教师备课负担重等因素,有些教材的内容停留在上世纪的发展水平,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陈旧,有些已被时代淘汰,与当下的产业需求严重脱节,无法学以致用;而另一方面企业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重新培养新入职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困境下难以培养出能抢占、引领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卓越工程人才。学生课堂变革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课程不革新不变化,教育就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较多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侧重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