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路径探索
(一)怎么培养人——转变培养模式
突破学科化、院系制框架,由单一学科制培养转变为以项目为牵引、以目标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培养制。与联培企业积极对接沟通,实施以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开发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由高校的顶尖科研团队与企业的技术攻坚团队联合,以项目为单位开展硕博士招生培养工作,打破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以领域代替学科,校企联合导师组按照项目需要,确定对学生的关键领域能力需求,以此来跨学科精准招收匹配学生、定制培养计划。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项目、企业科研攻关项目为主要课题源,指导学生从中选定科研方向和毕设选题,真题真做,实现人才培养、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一体化推进。
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方式的转换。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变局,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工程师的创新力已成为工作的基本素养。未来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场景复杂、技术迭代快,加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渗透与赋能,使其复杂性呈现出复合集成、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等特点。工程领域很多技术难题的攻克与前沿技术的开发都需要打破惯性思维,用创新意识驱动技术革新,抢占市场先机。因此,在以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要从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创新平台等上不断发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学生推出创新创造新成果、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改善改良现有技术创造机会和环境,为学生厚积薄发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提供坚实的培养制度保障。
实行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不断深化“学中做”“做中学”,将真问题与真学问在实景实战中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建立在不断的工程实践与训练基础上的,学生在企业累计学习时间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定,其中以项目研究形式开展的学习实践也要有最低时间要求,避免落入“实习形式化”和“原有培养模式”的窠臼。学生在企业进行企业课程学习、生产实习实践、技术攻关、毕业设计等,将在校园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工程素养与企业学习习得的行业规范、工程经验相结合,深入了解行业标准、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和职业道德,在真实场景里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中夯实理学工学基础、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意识、强化综合分析能力。
( 二)谁来培养人——共建导师团队
组建高水平、多主体、跨学科的导师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包括研究、开发、工程化及产业化四个过程,各环节的成果形式分别是论文、专利、样机、产品,高校主要涉及第一个环节,企业则对第二、三、四个环节更为清楚。 [ 1 1 ]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这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环节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环节递进不断加速,很多高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已经远远走在大学前面。校企导师联合培养,让企业科研育人关口前移,对加速整合科技成果转化链,抢占和引领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培养能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承担复杂工程项目的卓越工程师有重要价值。
在具体导师队伍构建上,邀请科研能力卓越、学术造诣深厚、有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的院士与专家,以及长期在科研和项目一线工作,具有高级职称,承担过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重要技术创新项目的工程师组成双导师团队。每个培养项目都安排一名首席科学家领衔负责。健全企业导师与校园导师的沟通机制,定期开展校企导师例会,不断提高校企联合培养的水平,形成校企导师双向奔赴、紧密联系、互利双赢
突破学科化、院系制框架,由单一学科制培养转变为以项目为牵引、以目标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培养制。与联培企业积极对接沟通,实施以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开发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由高校的顶尖科研团队与企业的技术攻坚团队联合,以项目为单位开展硕博士招生培养工作,打破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以领域代替学科,校企联合导师组按照项目需要,确定对学生的关键领域能力需求,以此来跨学科精准招收匹配学生、定制培养计划。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项目、企业科研攻关项目为主要课题源,指导学生从中选定科研方向和毕设选题,真题真做,实现人才培养、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一体化推进。
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方式的转换。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变局,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工程师的创新力已成为工作的基本素养。未来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场景复杂、技术迭代快,加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渗透与赋能,使其复杂性呈现出复合集成、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等特点。工程领域很多技术难题的攻克与前沿技术的开发都需要打破惯性思维,用创新意识驱动技术革新,抢占市场先机。因此,在以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要从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创新平台等上不断发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学生推出创新创造新成果、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改善改良现有技术创造机会和环境,为学生厚积薄发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提供坚实的培养制度保障。
实行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不断深化“学中做”“做中学”,将真问题与真学问在实景实战中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建立在不断的工程实践与训练基础上的,学生在企业累计学习时间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定,其中以项目研究形式开展的学习实践也要有最低时间要求,避免落入“实习形式化”和“原有培养模式”的窠臼。学生在企业进行企业课程学习、生产实习实践、技术攻关、毕业设计等,将在校园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工程素养与企业学习习得的行业规范、工程经验相结合,深入了解行业标准、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和职业道德,在真实场景里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中夯实理学工学基础、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意识、强化综合分析能力。
( 二)谁来培养人——共建导师团队
组建高水平、多主体、跨学科的导师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包括研究、开发、工程化及产业化四个过程,各环节的成果形式分别是论文、专利、样机、产品,高校主要涉及第一个环节,企业则对第二、三、四个环节更为清楚。 [ 1 1 ]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这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环节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环节递进不断加速,很多高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已经远远走在大学前面。校企导师联合培养,让企业科研育人关口前移,对加速整合科技成果转化链,抢占和引领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培养能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承担复杂工程项目的卓越工程师有重要价值。
在具体导师队伍构建上,邀请科研能力卓越、学术造诣深厚、有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的院士与专家,以及长期在科研和项目一线工作,具有高级职称,承担过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重要技术创新项目的工程师组成双导师团队。每个培养项目都安排一名首席科学家领衔负责。健全企业导师与校园导师的沟通机制,定期开展校企导师例会,不断提高校企联合培养的水平,形成校企导师双向奔赴、紧密联系、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