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7版
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路径探索
  的格局。
  加强对校企双导师的培训与管理,健全畅通校企沟通机制与渠道。高校导师往往对基础科学有深入钻研,但是对市场用人需求、行业技术动态了解不到位,对基础研究成果的中后期转移和应用了解不深入,常常会出现科研方向与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技术研发前瞻性不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对此,应鼓励校内导师入企挂职实践,积极对接企业的技术和用人需求,破除教学中理科化、理论化的倾向。企业导师在用真技术解决真问题上有丰富经验,但存在不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不擅长传道授业解惑、不清楚人才成长规律、教学积极性不高等短板。因此,要做好对企业导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举办企业导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为了增加企业导师在育人环节的积极性,应适当出台激励机制,将企业导师作为学生在企实习实践的第一导师,学生的培养情况与企业导师的绩效挂钩。
  ( 三)学生学什么——重构课程与教材体系
  构建与产业发展共振、与科技前沿对接、具有工程特色、重视实习实践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丰富课程与教材供给。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人才培养的长周期等客观因素都容易导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陷入行业发展走得快、人才培养走得慢的困囿。此时,必须尽可能确保教材与课程作为知识载体的先进性,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的前沿。由院士、行业总师、总工程师等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开发编制教材与课程,围绕行业发展动态、科技前沿变化等增设教材内容,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突出课程的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和实践性。
  课程体系应体现工程特色,聚焦技术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比不低于50%。重点规划建设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态势讲座类课程、典型工程建设案例教学类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类课程,逐步形成学校主导、校企共建及企业主导的课程体系。探索推出项目式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产教融合课程和企业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呈现出知识整合度高、实践结合度紧、学习挑战度大等整体特征,推动落实“产”“教”在课程上的互通与融合。
  做好工学交替中教材和课程的衔接融通,持续更新知识内涵,核心课程间、必修与选修课程间、不同培养阵地的课程间要构成严谨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与在企业培训的课程顺畅过渡与进阶,让学生能实现由学到用的知识迁移与以用促学的双向反馈,避免出现学生学习在不同课程间、高校与企业间的断层和脱节。特别是在学生在去企业历练实践前,要通过项目形式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开发能力,保证学生能快速进入研发和应用角色。
  学校要以国际眼光构建课程体系,关注和跟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工程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注重开设优势工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课程,当下科技发展与技术变革往往始于学科交叉融合之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不是完全分割、相互独立的,在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棘手的技术难题时,打破学科界限与壁垒,促进学科间渗透、交叉、融合,是推动科学与技术发展本身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
  (四)如何评价人——创新评价方式
  创新评价机制,实现在准入阶段选拔“优生”,在培养过程中“优育”,在毕业阶段输出“优才”。在招生准入阶段,不拘一格降人才,把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源质量关。一方面,打破以往“唯分数”“唯成绩”的选拔机制,对标对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质量要求,在选拔内容上侧重考查学生的理学工学功底、专业技术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学科交叉思维,在选拔方式上围绕真工程问题,采用理论考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切实选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