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路径探索
爱工程项目、能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理论积淀深厚、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在招生工作小组的队伍建设上,构建一支由学院领导、专业教授、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组成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优势互补的队伍,其中企业专家数量不少于一半,能充分代表企业视角、回应企业关切并选人育人。
在育人过程阶段,坚持目标导向、问题驱动、效果导向的评价理念,以核心能力为评价指标,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探索跨学科项目式任务考察,循序渐进通过“实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学生自我反思评价、校企双导师评价反馈”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评价判断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和对教师教学的调整作用,推进学生工程基础能力、学科交叉思维、创新能力的过程性、持续性提升。
在毕业评价阶段,探索形成以技术创新、核心能力、应用价值、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不再将学位论文作为毕业考核唯一且必需的方式。2024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实践成果作为工程硕博士毕业、学位授予的依据提供了法制保障。 鼓励学校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将专利发明、[12]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工程项目的调研报告、策划方案、评估报告、规划设计等有形化科研成果作为学位学术成果考核的可选方式。鼓励学生结合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撰写毕业成果,持续推进学生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践、实验室技术成果向产业行业转化落地。探索工程硕博士毕业学位申请与工程师职称评审的互通互认,鼓励学生努力产出工程成果,毕业时获得学位证、学历证的同时获得工程师职称证书。
结语
产教融合培育卓越工程师有力推动了“产”“教”凝聚共识、集聚众智、汇聚合力、同育人才、共享成果。本文以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发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标准(暂行)》为指引,从中微观层面的卓越工程师培育模式、导师队伍、课程教材、评价体系上探析了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策略,以期对推进产教融合培育卓越工程师提供思路与借鉴。产教融合涉及的主体多样,既涉及个体层面的学生、高校教师、院系领导、首席专家、企业导师,又涉及机构层面的高校、企业、政府机关等,其中牵涉的利益关系复杂、各方运行机制不一。不同主体间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要在培育卓越工程人才时保持同向一致,构建起多元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和张弛有度的协同合作关系,也离不开宏观层面上组织体系、运行模式和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为中微观层面的制度落地“背书”。因此,宏观层面上以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路径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1-12.
[2]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moe_742/s3860/201312/t20131205_160923.html.
[3]贝尔唐·哈盖,赫伯特·耶格,赵巍胜,等.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17-25.
[4]王扬,刘景超,赵沁平.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26-31,38.
[5]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13-15.
[6]张婷婷,李冲.关系与路径: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行动逻辑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5):48-54.
[7]郑庆华.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22-25.
[8]刘庆,王宇,樊陆欢.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5):44-52,95.
[9]彭湃,郑名扬,张星星,等.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中的五个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3):32-36.
[10]甘宜涛.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的场域困境及破解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2024(5):110-118.
[11]温才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成果转化要冲出“死亡之谷”[N].中国科学报,2018-05-08(0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N].人民日报,2024-04-27(06).
作者简介
杨 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育评价
在育人过程阶段,坚持目标导向、问题驱动、效果导向的评价理念,以核心能力为评价指标,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探索跨学科项目式任务考察,循序渐进通过“实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学生自我反思评价、校企双导师评价反馈”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评价判断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和对教师教学的调整作用,推进学生工程基础能力、学科交叉思维、创新能力的过程性、持续性提升。
在毕业评价阶段,探索形成以技术创新、核心能力、应用价值、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不再将学位论文作为毕业考核唯一且必需的方式。2024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实践成果作为工程硕博士毕业、学位授予的依据提供了法制保障。 鼓励学校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将专利发明、[12]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工程项目的调研报告、策划方案、评估报告、规划设计等有形化科研成果作为学位学术成果考核的可选方式。鼓励学生结合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撰写毕业成果,持续推进学生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践、实验室技术成果向产业行业转化落地。探索工程硕博士毕业学位申请与工程师职称评审的互通互认,鼓励学生努力产出工程成果,毕业时获得学位证、学历证的同时获得工程师职称证书。
结语
产教融合培育卓越工程师有力推动了“产”“教”凝聚共识、集聚众智、汇聚合力、同育人才、共享成果。本文以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发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标准(暂行)》为指引,从中微观层面的卓越工程师培育模式、导师队伍、课程教材、评价体系上探析了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策略,以期对推进产教融合培育卓越工程师提供思路与借鉴。产教融合涉及的主体多样,既涉及个体层面的学生、高校教师、院系领导、首席专家、企业导师,又涉及机构层面的高校、企业、政府机关等,其中牵涉的利益关系复杂、各方运行机制不一。不同主体间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要在培育卓越工程人才时保持同向一致,构建起多元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和张弛有度的协同合作关系,也离不开宏观层面上组织体系、运行模式和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为中微观层面的制度落地“背书”。因此,宏观层面上以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路径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1-12.
[2]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moe_742/s3860/201312/t20131205_160923.html.
[3]贝尔唐·哈盖,赫伯特·耶格,赵巍胜,等.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17-25.
[4]王扬,刘景超,赵沁平.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26-31,38.
[5]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13-15.
[6]张婷婷,李冲.关系与路径: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行动逻辑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5):48-54.
[7]郑庆华.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22-25.
[8]刘庆,王宇,樊陆欢.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5):44-52,95.
[9]彭湃,郑名扬,张星星,等.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中的五个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3):32-36.
[10]甘宜涛.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的场域困境及破解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2024(5):110-118.
[11]温才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成果转化要冲出“死亡之谷”[N].中国科学报,2018-05-08(0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N].人民日报,2024-04-27(06).
作者简介
杨 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