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9版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文/孙建欣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技术逻辑和社会逻辑。但在现实探索中,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仍存在着制度环境缺乏支撑、循环机制亟须畅通、发展模式有待创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多元主体参与,重塑产教融合文化生态系统;强化数字技术运用,创新产教融合数字平台建设等方面探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动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 新质生产力”,此后又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全方位阐释、多方面部署。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新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意义重大。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作为“三融”发展重点目标的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保障[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旨在强化产业界与职业教育界的联系,以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上提高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契合度。
  (一)理论逻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还需要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入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先进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形态的重塑过程,其实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过程。农业经济时期,“学徒制”单一形态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 2]; 工业经济时期,“ 学校-企业”混合形态将“专业与职业”“教学与岗位”“理论与实践”相对接[3 ],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数字经济时代,“现代产业学院”新型形态以遵循产业需求为牵引,以满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