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培育符合市场
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需求为目标,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大批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职业教育联盟(集团)1500余个,涵盖成员单位包括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等45000多家,孕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型企业3000多家,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具体方向。
(二)技术逻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与“新兴产业”“ 战略产业”“未来产业”等相互关联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力,体现了高性能、高质量的特点,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在技术创新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生产要素,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科技型人才,也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4]才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素质劳动者,他们比普通劳动者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更好地利用现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生产力。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类型教育,其发展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通过专业与产业相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 [ 5] 在技术层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协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更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通过构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双循环模式,能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社会逻辑:增加职业教育适应性
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以虚拟资料为主的新型劳动对象,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的支撑,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社会存在”,其最终目的就是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