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等活动提供社会服务,这与我国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目标相一致。社会服务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从目标到内容的全面贯通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价值目标,是适应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需求的最终目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新质生产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是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突破关键性颠覆技术,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更新迭代的客观要求,是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社会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培育符合市场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产教融合发展质量不高,降低了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率。
(一)制度体系层面:产教融合发展环境缺乏支撑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优越的制度环境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恶劣的制度环境则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健全的职业教育制度环境,对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在制度层面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产教双方目标不一致。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产业界往往比较关注学生能够满足即时的技术需求和解决技能问题的能力,而教育界则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这种目标上的不一致,会严重影响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二是产教双方资源配置不均匀。由于存在资源积聚效应,优质的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往往会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积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区域资源分配不平衡,降低产教融合质量。三是产教双方信息不对称。当前,产业界和教育界还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双方对各自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难以精准对接,阻碍了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 二)理念共识层面:产教融合循环机制亟须畅通
近年来,国家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政策供给持续增加,已经形成了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案例以及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在理念层面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作为经济社会进步关键力量的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即产教融合要形成普遍的、畅通的良性循环。但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理念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产教融合良性循环机制无论是在人才培养层面,还是在成果转化层面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层面,由于缺乏行业企业的常态化参与反馈机制,职业院校难以及时将最前沿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在成果转化层面,由于教育界和产业界之间还存在对接不畅、协同低效、沟通困难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的积极主动性和持续性不高。尤其是利益分配方面,教育与产业之间还存在耦合堵点,职业教育人才在理论上被“需要”,但实际上却被“低视”,产教融合发展“和而不深”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也削弱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更形成了“多元群体利益壁垒”[6] 等问题。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产教融合需要打通产业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任督二脉” ,形成畅通的良性循环机制。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培育符合市场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产教融合发展质量不高,降低了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率。
(一)制度体系层面:产教融合发展环境缺乏支撑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优越的制度环境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恶劣的制度环境则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健全的职业教育制度环境,对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在制度层面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产教双方目标不一致。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产业界往往比较关注学生能够满足即时的技术需求和解决技能问题的能力,而教育界则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这种目标上的不一致,会严重影响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二是产教双方资源配置不均匀。由于存在资源积聚效应,优质的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往往会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积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区域资源分配不平衡,降低产教融合质量。三是产教双方信息不对称。当前,产业界和教育界还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双方对各自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难以精准对接,阻碍了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 二)理念共识层面:产教融合循环机制亟须畅通
近年来,国家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政策供给持续增加,已经形成了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案例以及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在理念层面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作为经济社会进步关键力量的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即产教融合要形成普遍的、畅通的良性循环。但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理念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产教融合良性循环机制无论是在人才培养层面,还是在成果转化层面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层面,由于缺乏行业企业的常态化参与反馈机制,职业院校难以及时将最前沿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在成果转化层面,由于教育界和产业界之间还存在对接不畅、协同低效、沟通困难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的积极主动性和持续性不高。尤其是利益分配方面,教育与产业之间还存在耦合堵点,职业教育人才在理论上被“需要”,但实际上却被“低视”,产教融合发展“和而不深”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也削弱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更形成了“多元群体利益壁垒”[6] 等问题。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产教融合需要打通产业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任督二脉” ,形成畅通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