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2版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三)平台建设层面: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有待创新
  产业、教育、科技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渐成规模的新兴产业和已见雏形的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前,产教融合模式整体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实习实训模式和定向培养模式,形式相对单一。虽然基本上能够满足传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但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创新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才能不断满足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7]才能将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进而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目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平台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载体。虽然这些平台为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呈现出“分散化”的运行态势。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产教融合模式并不是完全来自市场行为,也不是完全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动力需要推动,尤其是校企合作,更是靠人际关系维持的不规范、低层次、短期合作,并未形成自觉、规范、高效的运作模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科学把握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明确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困境,从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重塑文化生态系统、创新数字平台建设等角度,努力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涉及诸多具体工作,例如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组织管理等,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要根据具体实际,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着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发展评价体系,明确赋能新质生产力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理清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产教融合影响因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行动边界,推动优质资源合理配置,从法律层面保障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完善产教人才交流机制。优秀的职业院校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同理,优秀的行业企业专家亦然。完善人才交流机制,可以通过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与行业企业优秀专家互融,促进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加速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职业院校应允许教师跨专业评定职称 , 提高教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8]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职业院校应以技术研发和应用为重点,不断革新科学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调整制度,通过开设“大数据+专业”等方式,使科学技术与其他专业相融合,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切实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源泉 。 [9]
  ( 二)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重塑产教融合文化生态系统
  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发挥多元主体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