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与建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中国路径— —评《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本科教育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短期职业大学。1980年,以江苏省金陵职业大学为代表的12所职业大学先后获批设立,标志着短期职业大学教育拉开序幕。1983年,国务院推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发展战略,至1985年,全国已建成120余所职业大学,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人才供需矛盾。但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将职业大学统一纳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导致职业教育属性弱化。这一阶段形成了职业高等教育专科化的初始形态,但办学定位囿于专科层次,尚未触及本科层次建制。
20世纪90年代的结构调整期体现出体系化发展诉求。这一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大幅的改革与调整,政府出台政策,厘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明确其办学形式。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三教统筹”与“三改一补”政策框架,着力解决短期职业大学专科化与高等专科教育本科化的制度错位。政策实施虽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却因办学主体定位模糊、资源不足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匹配产业升级需求。这一时期暴露的体制性矛盾为后续本科层次突破埋下伏笔。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1998-2005年间,我国新增了以黄山学院为代表的19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均为原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升格转型或合并而来。二是满足条件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促使民办高职升格路径开放,部分优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直接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规模的扩大。三是引导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2014年,国务院首次以纲领性文件方式明确“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
21世纪初的应用型本科探索开启层次突破新路径。应用型本科的发展主要通过高职升格、民办高校转型和普通高校转轨三条路径。1998-2005年间,通过高职升格新增19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因“普通本科化”而使职业教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