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9版
核心素养导向的 小学数学大单元之课时教学探索
  动经验进行迁移,将解决同一类问题整合成一个模块,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在小学数学中,计算类课程、图形认识课等内容均可采用此类方法。
  发展素养导向的隐性思维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思想和思维结构是隐性的、有生长性的,它不会明确地出现在某一个课时,但是又渗透在每一课时,是凌驾于课时目标之上的更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关键能力和长远目标。如我们在校内学过的数学知识,毕业后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去应用,可能很快就会忘掉,但是,那些隐性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却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教师要将知识技能作为素养发展的载体,深度发掘每节课中的素养目标,培养素养统领的隐性思维框架引领学生头脑中数学模型的构建,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以图形认识中“圆的认识”一课为例,通常情况下教师会用告知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圆心、直径、半径”,再通过活动了解它们的特征,探索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等。但是,这种告知式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现有的结论知道圆的特征,当类似问题出现在现实场景时,又去哪里寻找现成答案呢?这样的知识就变成了惰性知识,很难在新情境中被迁移。“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教教材”就是教书上已有的结论,“用教材教”才是通过结论来建立思维框架,就是我们俗称的“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5]。学生学习“圆的特征”一课,是以“认识圆”为载体,在图形认识中经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过程,以核心素养“数学抽象”发展为统领,帮助学生构建这一隐性的思维框架。
  首先,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为“抽象”思维的生长提供平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车辆引入,围绕“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进行第一次抽象,从各种不同款式、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现实车辆中,抛开外在的干扰,用数学眼光抽象出共同的图形——圆。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类似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其次,设计对比活动,经历抽象过程。教师展示不同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直边图形和曲边图形的不同,在不同图形的对比中感受曲边图形做车轮的长处,进行二次抽象。通过“椭圆”和“圆”两个曲边图形的对比,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圆形做车轮,一定有它独有的特点,从而引出对圆的认识。第三,丰富认知体验,发现独有特征,以“圆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看、折、量、画、说、比、认”等方法研究圆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感悟: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规律,这个不变,就是用数学眼光抽象出的数学特征。经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学生研究圆的特征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他人告知的“圆心、直径、半径”的特点上,而是从各种大小不同的圆中找到相同的特征,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典型表象,提炼概念的本质属性。最后,对比感悟本质,总结梳理特点,以“圆,一中同长也”的特征启发学生在与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对比中,感悟所有平面图形里只有圆具备“一中同长”的独有特征,凸显出圆不从边边角角去研究特征而从内部研究特征的原因。整节课以“认识圆”为载体,在“抽象”思想的统整下搭建“千变万化中找不变”的思维框架,这种大单元视角下的结构化教学,既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获得了不同内容的研究方法,让数学知识的发展有了生长力。
  设计创新应用的教学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一线教师,要把每节课当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训练场,用大单元理念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创设更多解决真实问题的场景,让学习的全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联系,为课堂学习和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打开一条通道,在课堂上聚焦真问题,深度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