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化 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立冬节气,孩子们制作彩色糯米丸子。
对于3-6岁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一)节气文化中蕴含的认同教育
节气文化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时间农耕活动中运用智慧逐步摸索、积累出的实践经验总结,蕴含了丰富的天文、气象、农业、物候等方面的知识,并衍生出南北方多样的民间风俗文化。它深刻体现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展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以及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他们从了解、体验、探索当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善良和伟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节气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教育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讲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在传统农耕社会时,除了顺应天时进行耕种以外,对自然的礼敬、对节气的迎送、对行事礼仪的规范,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表达。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习俗和活动,如“两分两至”时进行等级较高的祭祀活动、清明时的扫墓踏青等,表达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礼敬,对先辈亲人的怀念。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尊重传统、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等美好品质。
( 三)节气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教育
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农耕的实践当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在于其对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劳动能力的提升以及劳动精神的习得。通过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们对劳动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 四)节气文化中蕴含的科学教育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农耕时期,为顺应农时,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形成了节气知识体系。夏至节气,在北回归线上能观测到“立竿无影”的奇观,利用这一自然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契机,引导孩子们进行实践观察和思考,通过测量不同时间段的影子长度,发现做不到“立竿无影”,再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发现西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还是会有影子的。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夏至节气的理解,还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了实践探究的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为他们探索自然、认知世界、培育科学精神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五)节气文化中蕴含的健康教育
在传统的节气风俗中有许多关于健康饮食的引导。每个节气的气候和环境都会产生变化,对应的食材和美食应运而生,如春季宜吃发芽的绿豆、豌豆等,秋季则宜吃当季成熟的梨和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