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5版
“二十四节气”文化 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分享教学心得,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节气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策略。
  2、因地制宜选取活动内容
  教师们通过教研,结合本地实际,精心挑选适合幼儿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节气活动内容。例如,冬至吃饺子是本地盛行的节气习俗,可以重点开展活动;而端午赛龙舟、小雪吃糍粑等传统则是在南方地区盛行,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因地制宜,比如把赛龙舟改为旱地龙舟的游戏等。这样的选取方式,既保证了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又增强了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师们以体验式、探究式为主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节气的魅力。如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亲手触摸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绿叶、秋天的果实和冬天的雪花;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节气卡片、挂饰等,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节气的理解和记忆;编排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游戏环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节气的传统故事和习俗。
  (二)一组导图梳理课程脉络
  对于节气的理解,除了孩子与孩子间、家长与家长间会存在差别,即使在同样的研究支持下,教师与教师也会存在差别外,这往往与教师与家长自身的喜好或特长有关。比如,一些教师偏好文学,常常将课程的重点引入节气文学作品的欣赏,幼儿动手动脑、亲身感受节气特征的机会减少;一些家长善于烹饪,喜欢和孩子一起制作节气美食,追求仪式感,忽视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节气变化的价值。因此,设计制作《二十四节气文化课程导图》,一方面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节气课程脉络,促进全园教师逐步构筑“幼儿之眼探节气之秘,享生活之趣”的课程共识,支持幼儿在全领域融合渗透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通过导图既能深入了解幼儿在系列节气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又能跟随导图在教师的建议下思考节气在幼儿生活中的更多影响,主动和孩子们探索身边发生的、更容易在家庭生活中捕捉到的节气物候特征,如白露时节丹桂飘香,惊蛰时分虫蚁苏醒,幼儿得以在连续体验中感受节气前后的变化,并衍生出“白露品花茶”“惊蛰防蚊虫”的生活常识,让“有料”的节气变“有趣”“有用” 。
  (三)一集案例凸显幼儿本位
  孩子是课程的主角。将节气这一古代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融入园本课程,乍听之下,总有成人说教的意味,即告知幼儿节气的规律、向幼儿展示节气的习俗、为幼儿解说节气的物候。幼儿会唱几支节气儿歌、说出节气的名称、加入节气的活动,节气活动虽然看上去热闹又丰富,但幼儿只是被动接受者。为克服此倾向,将“幼儿主体”作为课程建构的原则。
  一是利用谈话、作品分析、活动观察等充分了解幼儿对节气的兴趣点,以孩子们感兴趣的题材切入,在活动中逐步和孩子们向纵深递推,避免填鸭式说教。例如,霜降时节,孩子们对“吃柿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却在制作的筹备阶段对“柿子”与“番茄”的异同产生疑惑,也对柿子的多种食用方法“垂涎欲滴”,于是,孩子们从一起做柿饼到探究“柿子”的多样性、再到柿子的“花样吃法”,最后又种下柿子的种子,探索柿子生长的习性,在万千“柿”界中感受节气的乐趣。
  二是支持幼儿主导活动的展开。由幼儿共同设计活动的内容和环节,幼儿自主筹备活动材料,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活动成果。如谷雨节气,幼儿对花园里盛开的牡丹花喜不自胜,常常在花园流连难返,可一场暴雨过后,花瓣散落一地。于是孩子们自发开启“送花神”活动,画下自己心里最美丽的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