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6版
“二十四节气”文化 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花张贴在小花园,纪念它的美丽。将花瓣收集在一起,利用从家里带来的保鲜剂制作永生花,遇到保鲜剂数量不足的问题时,又自发地在家中收集可以重复利用的保鲜剂。采集凋落的花瓣尝试酿制牡丹花酱、制作牡丹花茶、牡丹花香液,孩子们“应用尽用”,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与一朵朵牡丹的美好经历。节气流转,从谷雨时节怜惜牡丹花的枯萎走到了立冬时节,谈及“保鲜妙招”,孩子们又想起制作永生花、牡丹蜜的经历,又发起“留住那些小美好”小行动,用干燥剂保鲜法、晾晒法、烘干法、压制法、腌制法等保留更多季节的色彩和味道,了解了时光与生命的轮回流转,也在储存鲜花、保存食物中懂得节俭、珍惜的道理。
  三是依托自然资源,支持孩子们充分感受身边的花草树木、鸟蚁萤虫、风云雾雨,捕捉它们的变化,产生好奇、激活兴趣,从“为什么”到“ 是什么”再到“还能做什么”,孩子们对节气的趣味探索成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经验。《惊蛰万物醒》活动中,孩子们发现惊蛰过后天气渐暖、蚊虫真的多了起来,蚜虫也常常出现,孩子们播种的麦子刚刚发芽,总是出现一些小虫眼,让人心疼不已。有些小朋友便提出打驱虫药的办法,有些却认为这可能会引起园子里其它的益虫和小鸟中毒。最后,经过亲子查阅,孩子们确定了“气味驱赶”法,用酒精提取薰衣草、大蒜、生姜、辣椒、韭菜等有特殊气味物品的气味,每日喷洒,保护麦子不受侵害。孩子们用自己的双眼和双手触碰多姿多彩的“二十四节气”,留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录下来就是与古为新的美好经历。
 (四)一域环创营造教育氛围
  在策划并实施节气活动的同时,注重在幼儿生活、游戏环境中渗透节气文化的内容。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环境创设,将节气元素转化为直观可视的教育素材,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创设成为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元素,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资源,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激发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同时,注重活动的持续性,将节气活动的材料投放至班级区域活动中,如谷雨节气对花的探索中,将共同收集的花瓣投放到科学发现区,支持幼儿持续探索与深化理解,有效支持幼儿对节气的认知需求与情感联结。
  (五)一册食鉴丰盈饮食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智慧不仅仅关乎时历,讲求四时有序,也蕴含着“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道理。立春尝春笋、谷雨吃香椿、夏至吃莲子、寒露饮蜂蜜……不仅仅是“时节尝鲜”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阴阳调和”的体现。根据节气时令编制《二十四节气食谱》,清明吃青团、小暑食南瓜粥、立秋吃莲藕排骨汤、霜降喝百合润肺饮……孩子们在一餐一饭中感受节气对人们的影响,也懂得“习俗”是长久以来人们总结的好好生活的规律。家长也通过借鉴《二十四节气预告》知悉节气饮食保健知识,在家里和孩子们开启“节气美厨之旅”,熬柿皮水、泡白露茶、溜茭白脆……奏响节气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六)一席访谈监测课程发展
  尊重幼儿的课程主体地位是基本原则,在观察分析的同时。基于幼儿动作、行为、表情、图画、搭建等表征多元化的特点,采用“幼儿-教师-家长”的多维访谈全面了解课程建设成效。
  在课程建构前期通过访谈了解幼儿、教师、家长对节气的理解,以及节气融入园本课程支持孩子继承文化基因、培养“中国小乐童”教育目标与教育行为的认识与态度,发现存在问题,确定目标、内容与方向;在课程的建构中通过访谈发现幼儿对节气的兴趣点、疑惑点、困难点,鼓励孩子们自己选择节气活动元素,策划活动,并在活动后通过对话、图画等了解幼儿对节气的认识、感受与态度,对课程建构进行及时调整,在幼儿的动态化的发展中动态化的建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