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8版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文/周芷帆 周裕钧 方冉 张中伟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大量案例显示,教学方法存在选择类型单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等结构性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出构建适应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发展规律的多样性方法体系、努力提升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相应的方法评价体系等对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努力改进其教学方法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使育人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学者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多关注“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等视角,国内学者则侧重于历史经验对现实思政课的启发、借鉴与进一步改革。在纵向上,代表性成果如学者石云霞在《“两课”教学方法研究》一书中系统考察了中外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借鉴意义,阐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 在横向上,学者多从共时性存在的结构性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综合建构,如李芳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一书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多种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 [2] 此外,还有的成果涉及到基于改革和构建视角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的结构性规律,如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等。以上既有成果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但总体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发展及其趋势的研究内容尚存在不全面、不系统、覆盖范围较窄等问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本文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现实问题出发,试图找到具有可行性的破解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现实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的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