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9版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课外思政课
育还存在选择类型单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科学完善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类型单一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有了更多的可选空间,不仅有“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还有“案例式”“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专题式”“访谈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业已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方法选择类型单一,教师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 。[3] 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学方法受到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的影响。一个班级人数动辄上百人,很多教学方式难以有效运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最理性的选择,直接运用一种教学方法无疑最佳。也有部分教师曾尝试运用“直观演示法”,把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但很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受到教师主观观念的影响。由于课堂教学效果来自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如果教师过分强调师者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难免会以说教式的“讲授法”为主,如此一来,则难以带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探索适应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4]。而单一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三位一体为中心的。如果以教师为中心,诸如“讲授法”,教师比较容易控制教学进度,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知识接受习惯,导致教师自说自话、“一言堂”的现象发生;如果以书本为中心,又往往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囿于一个很狭窄的范围,无法进行思维的拓展性、批判性训练;如果以课堂为中心,则是过分注重45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生动力,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进而忽略他们的实践能力锻炼,以致经常听到的经典话术为“向45分钟要效益”。由此可见,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改变,就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因此,突破单一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大势所趋。
  (二)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就高校思政工作的“纲”与“魂”而言,与时俱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工作最重要的着力点 。[ 5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就明确要求高校思政课要时刻紧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为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却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